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实践:结构社会学抑或行动社会学?——兼评《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外发性条件是个结构社会学的命题;其内生性动力是个行动社会学的命题。赵晓峰《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一书,主要以黄河岸边两个新型农民合作社——先锋村合作社与蒲韩社区协会的实践作对比,认为前者由于既有"行政-社会/文化"结构的"嵌入式发展"导致了"村庄吸纳合作"的不良现象;后者则因带头人及其团队的特殊信任关系的自主行动,形成"社区滋养组织"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组织再造社区"、合作"回归社会"、反哺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实,现实中国及其乡村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也存在有利于农民合作的条件与环境,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及其核心团队的社会行动则是动力和根据。如何走出一条以新型农民合作社为纲的"回归社会"之路,需要在结构社会学与行动社会学的辩证张力中,处理好"外发促内生"、"内引促外联"的良性互动关系。
        
引文
[1]谢立中.社会学名著经典导读[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4-5.
    [2]温铁军.全球资本化与制度性致贫[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14-27.
    [3]老子.道德经全解[N].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4-18.
    [4]何慧丽,低碳乡建的原理与试验[J],绿叶,2009(11):73-80.
    [5]赵晓峰.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5-293.
    [7]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J].读书,2001(5):3-11.
    [8]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J].开放时代,2009(4):5-26.
    [9]何慧丽,程晓蕊,宗世法,等.当代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总结及其反思--以开封10年为例[J].开放时代,2014(4):149-183.
    [10]何慧丽.乡村公共财产的作用与生成逻辑[J].人民论坛,2015(5):14-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