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疾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邬兴炳 ; 李情操 ; 陆才德 ; 许小敏
  • 关键词:血流感染 ; 血培养 ; 病原菌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中文刊名:NBYX
  • 英文刊名: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 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现代实用医学
  • 年:2019
  • 期:v.31
  • 基金: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项目资助(PPXK2018-03)
  • 语种:中文;
  • 页:NBYX201903032
  • 页数:3
  • CN:03
  • ISSN:33-1268/R
  • 分类号:80-82
摘要
目的分析肝胆胰疾病患者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为疾病相关科室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来自肝胆胰(肝移植)外科、肝胆胰疝微创外科、胃肠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152例肝胆胰疾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2株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8.3%(119/152),革兰阳性茵占17.8%(27/152),厌氧菌占1.3%(2/152),真菌占2.6%(4/152)。居前6位的病原体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8.8%)、克雷伯菌属(17.8%)、肠杆菌属(7.2%)、肠球菌属(11.8%)、链球菌属(5.3%)、铜绿假单胞菌(3.9%)。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无耐药,但两者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红霉素的耐药率明显不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茵属中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株分别占64.4%和29.6%,且已产生对碳青酶烯类耐药菌株,对碳青酶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达1.7%和3.7%。结论肝胆胰疾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茵属是其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产ESBLs株的比例较高,需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引文
[1]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11年上海市72所医院血培养送检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664-26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1(5):314-320.
    [3]Scott A.Nuchal translucency measurement in first trimester Down syndrome screening[J].ssues Emerg Health Technol,2007,(100):1-6.
    [4]朱德妹,自忠,汪复,等.超广谱-内酰胺酶和细菌耐药性[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18(3):151-154.
    [5]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4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5):401-410.
    [6]周华,李光辉,陈佰义,等.中国产超广谱-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4):1847-18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