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及其现实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 Attributes of Marx's Ideolog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 作者:唐爱军
  • 英文作者:TANG Aijun;
  • 关键词:意识形态 ; 否定性 ; 中性化 ; 马克思
  • 英文关键词:ideology;;negation;;neutralization;;Marx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66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903004
  • 页数:7
  • CN:03
  • ISSN:31-1120/C
  • 分类号:33-39
摘要
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前提是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基本在两种语境中被呈现出来:一是否定性语境;二是中性化语境。否定性内涵与批判逻辑相关联;中性化内涵与建构逻辑相关联。否定性内涵和批判逻辑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方面,但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概念出现了中性化阐释路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实现意识形态概念从否定性到中性、肯定性理解的转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premise of mastering Marx's ideology theory i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The concept of Marx's ideology can be presented in two contexts: negative context and neutral context. Negative conno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logic, while neutral connotation i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logic. Negative connotation and critical logic are the main aspects of Marx's concept of ideolo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from negation to neutral and affirmative understanding and highlight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ideology.
引文
(1)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5)《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6)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第4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
    (8)参见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9)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0)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18页。
    (11)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张秀琴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5页。
    (12)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13)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第22页。
    (14)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第38—39页。
    (15)这里所谓的“发生学”指研究意识形态的起源、发挥社会功能的途径。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就是某种思想观念解释、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此外,意识形态要发挥功能,需要一定的途径和载体,而这些与掩饰矛盾机制相关联。
    (16)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第59页。
    (17)《列宁选集》(4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18)《列宁选集》,第2卷,第96页。
    (19)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9页。
    (20)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21)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第91页。
    (2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23)《列宁选集》,第4卷,第350页。
    (24)《列宁选集》,第4卷,第309页。
    (25)“肯定性”还是意味着在中性意义上把握意识形态的含义,只不过要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性”内涵,更加突出其积极的政治社会功能。
    (26)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8页。
    (27)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郭为桂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