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 作者:李军明 ; 向轼
  • 英文作者:Li Junming;Xiang Shi;
  • 关键词:乡村振兴 ; 文化重构 ; 文化转型
  • 英文关键词:rural revitalization;;cultural reconstruction;;cultural transformation
  • 中文刊名:MZYA
  • 英文刊名:Guangxi Ethnic Studies
  • 机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文化遗产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20
  • 出版单位:广西民族研究
  • 年:2018
  • 期:No.14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武陵民族地区公共空间建设研究”(17BMZ097)
  • 语种:中文;
  • 页:MZYA201805012
  • 页数:9
  • CN:05
  • ISSN:45-1041/C
  • 分类号:101-109
摘要
文化重构既是推进乡风文明的基本措施,也是整合乡村力量的基本手段,更是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对策。乡村文化存在衰败化、脱域化、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乡村文化重构。"整合—展示"与"吸纳—融合"的动态演变路径、"文—人"一体的活态发展路径、"文化基因—文化事项—文化空间"的系统性保护路径是实现乡村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basic measure to promote rural civilization,but also a basic means to integrate rural power,and a basic strategy to protect rural cultural diversity.,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rural culture for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degeneration,deloc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paths for rura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which are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h of " integration-display " and " absorption-fusion",the living "culture-people" development model,and the systematic protection path of " cultural genes-cultural matters-cultural space".
引文
[1]张国民,刘芳,刘旭芳.论新农村乡风文明之系统特征[J].系统科学学报.2013(2).
    [2]陈兴贵.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3]胡彬彬,李向军,王晓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文化缺失[J].书屋,2006(10).
    [5]袁同凯.人类、文化与环境——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
    [7]严墨.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李佳.从资源到产业:乡村文化的现代性重构[J].学术论坛,2012(1).
    [9]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J].民族研究,2016(1).
    [10]李忠斌,李军,文晓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新思路:基于夹壁村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11]费孝通,方李莉.早年生活与文化熏陶[J].民族艺术,2002(3).
    [12]李金发.旅游经济与民族村寨文化整合——以云南红河州慕善彝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13]柏贵喜.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及其建构——基于系统论、控制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14]李忠斌,李军,文晓国.以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村寨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5).
    [15]唐剑,张明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产权界定与保护性开发——基于巴泽尔产权经济理论视角[J].民族研究,2016(6).
    [16]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M]//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苗东升.文化系统论要略——兼谈文化复杂性(一)[J].系统科学学报,2012(4).
    [18]麻国庆.民族村寨的保护与活化[J].旅游学刊,2017(2).
    [19]柏贵喜.文化系统论[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0]吴秋林.文化基因新论:文化人类学的一种可能表达路径[J].民族研究,2013(6).
    [21]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学刊,2003(5).
    [22]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3]耿识博.习近平“文化基因”论的内涵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3).
    [24]刘长林.宇宙基因·社会基因·文化基因[J].哲学动态,1988(11).
    [25]周洪宇,俞怀宁,程继松.文化系统论纲——文化学系列研究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
    [26]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1).
    [27]刘铁梁.作为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代序[M]//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