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使”到“疯女人”——奥菲利娅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方毅慧
  • 关键词:奥菲利娅 ; 失语 ; 天使 ; 他者 ; 疯女人
  • 中文刊名:MZXS
  • 英文刊名:Masterpieces Review
  • 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3-10-01
  • 出版单位:名作欣赏
  • 年:2013
  • 期:No.446
  • 语种:中文;
  • 页:MZXS201330009
  • 页数:3
  • CN:30
  • ISSN:14-1034/I
  • 分类号:28-29+175
摘要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女性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的形象和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与苏珊·古芭(Susan Gubar)提出父权制文学传统中女性的两种设定形象"屋子里的天使"和"阁楼上的疯女人"相契合。在男性的控制和压迫下,奥菲利娅逐渐发展成失语温驯的"天使",最终她因无法承受诸多打击而精神崩溃,变成了一名叛逆轻佻的"疯女人"。剧中男性角色对奥菲利娅的长期操纵以及对贞洁问题的双重标准有力地证明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被视作"他者"的事实。
        
引文
[1]Jonson,Ben,Ed.Richard Dutton.Epicene,or the SilentWoman[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8.
    [2]Woolf,Virginia.A Room of One's Own[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57.
    [3][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①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244页。
    ②Anna Jameson.Shakespeare’s Heroines:Characteristics of Women,Moral,Poetical,and Historical.London:George Bell&Sons,1913:134-135.
    ③⑦Sandra M.Gilbert&Susan Gubar.The Madwoman inthe Attic.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22,35.
    ④⑤[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第11页。
    ⑥周颖:《弱者,你的名字不叫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度学位论文》,第9页。
    ⑧Charles Kaplan&William Davis(ed.).Criticism:Major Statements.New York:Bedsord-St.Martin’s,2000:618-6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