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莹莹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 文化保护与传承
  • 中文刊名:JYGN
  • 英文刊名:Survey of Education
  • 机构: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教育观察
  • 年:2019
  • 期:v.8;No.197
  • 基金: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传承创新视野下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民族民间工艺课程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JYGN201913021
  • 页数:5
  • CN:13
  • ISSN:45-1388/G4
  • 分类号:68-72
摘要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存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学应以保持非遗文化原真性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主导工艺技能课程,课程建设应体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引文
[1] 李正安,王莹莹.1949至1976年间中国陶瓷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0.
    [2] 乔晓光.守望“民间美术”的文脉[N].中国艺术报,2015-02-13(007).
    [3] 项兆伦.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65-70.
    [4] 朱向峰.论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5] 李致伟.通过日本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探讨日本经验[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