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苗族“难民”的跨国流动及其社会关系重构——以云南马关县金厂村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the Hmong refugees i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area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ir social relations:A case study in Jinchang Village of Maguan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 作者:覃延佳 ; 田丽娟
  • 英文作者:Qin Yan-jia;Tian Li-juan;Southwest Frontier Minority Research Center,Yunnan University;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Yun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越边境 ; 苗族难民 ; 跨国流动 ; 社会关系
  • 英文关键词:Sino-Vietnamese border;;Hmong refugees;;transnational flow;;social relations
  • 中文刊名:YN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15
  • 出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0;No.271
  • 基金: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2016年开放性课题“中越边境地区社会治理模式演变与社会事业发展研究”;; 2016年云南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支持项目“晚清以来滇越边境地区边务管理演变与族群流动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YNSF201802003
  • 页数:9
  • CN:02
  • ISSN:53-1003/C
  • 分类号:16-24
摘要
中越边境地区"难民"的出现是中越两国间关系变化的结果。自清末民国以来,中越边境地区马关金厂一带的苗族难民经历了4个阶段的跨国流动过程。这既与中越两国间的关系变化有密切关系,也与边地难民自身的能动选择有关。难民的流动及其重构自身社会网络的种种努力,既彰显了其在国家力量影响下定义自身身份的能动性,又体现了原有社会网络具有的再结群功能。
        The emergence of"refugees"i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area i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I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the Hmong refugees in Jinchang Village i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are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ynamic choice of the border refugees themselves.The flow of refugees and their efforts to reconstruct their social networks not only manifest their initiative in defining their own ident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tate power,but also reflect the regrouping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social network.
引文
(1)杜树海.边疆建构与社会变迁---宋明以降中越边境广西左、右江上游流域的历史与记忆[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吴智刚.晚清桂越边务筹办及其嬗变[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陈元惠.云南对汛督办:建立、发展、淬变[D].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彭巧红.中越历代疆界变迁与中法越南勘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甘开鹏,牟军.边疆安全视野下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基于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管理区的实证调查[J].思想战线,2015,(2);王越平.仪式重构与社会整合:滇越边境Y村的个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孔结群.难民认同:基于苦难历史记忆、政策及现实利益的想象---以广东省小岭华侨农场越南归侨为例[J].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10,(1).
    (2)王富臣,等.马关县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9(1946):238.
    (3)根据覃延佳于2017年7月22日在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甜竹坪小组的调查,该村及邻近村庄王姓苗族约300余户,其先祖来到都龙冬瓜林、茅坪两村生活已有十余代,约有150年左右的历史,彼时这一带尚属于越南(时称安南)控制,中法越南勘界后重新划归中国版图(参见:何新华,石家铸.清代雍正三至六年中越赌咒河边界争议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4,(3).)。
    (4)何新华,石家铸.清代雍正三至六年中越赌咒河边界争议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4,(3).
    (5)中共金厂镇委员会,金厂镇人民政府.金厂镇“三农”发展大规划(2013~2020)[R].2013:4.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
    (2)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498.
    (1)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上田房小组。
    (2)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3)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上田房小组。
    (4)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5)笔者于2014年7月23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1)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2)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上田房小组。
    (3)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1)笔者于2014年7月23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2)笔者于2014年7月23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3)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1)笔者于2014年7月22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2)笔者于2014年7月23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3)笔者于2014年7月25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罗家坪小组。
    (4)马关县苗族学会.马关苗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161~162.
    (5)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金厂村委会。
    (1)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之马关县金厂区苗族社会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52.
    (2)笔者于2014年7月25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上田房小组。
    (3)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4)笔者于2014年7月21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5)笔者于2014年7月25日访谈,地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草果湾小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