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话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任竞泽
  • 关键词:日本诗话 ; 体制为先 ; 辨体破体 ; 唐体宋体 ; 中国古代文体学
  • 中文刊名:SSJI
  • 英文刊名:Academics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学术界
  • 年:2018
  • 期:No.245
  •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3&ZD111);;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8J0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JI201810016
  • 页数:18
  • CN:10
  • ISSN:34-1004/C
  • 分类号:181-198
摘要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的"辨体之为急务"观点。辨体理论指导下的辨体批评实践也极为丰富,包括辨同异、真伪、工拙、清浊、是非、高下、雅俗、体用以及唐宋诗体之辨、四唐体格之辨等。关于破体变体论,包括正熟而奇出、常极而变生、变体中变体、定体与不定体、定法与不定法等观点。通过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日本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与中国诗话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日本诗话中的文体学思想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日中诗话及其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无论对于日本诗学批评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引文
[1][146]王晓平:《跨文化视角下的日本诗话》,《南开学报》2016年第3期。
    [2][143]孙立:《面向中国的日本诗话》,《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
    [3][4]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15页。
    [5][32][33][41][48][50][53][54][55][59][60][61][63][64][65][66][71][79][80][81][85][86][87][90][100][101][105][113][114][115][116][117][118][119][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马歌东编选、校点:《日本诗话二十种》(下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317、220、11、199、109、293、275、105、16、21、323、41、94、11、11、43、24、27、42、13、14、180、103、318、320、42、166、167、167、223、234、235、31、11、13、13、11、11、12、13、14、16、18、22页。
    [6]任竞泽:《“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源流》,《求索》2016年第5期。
    [7][14]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点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1、14页。
    [8][11][12][明]王世懋:《秇圃撷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黄宗羲:《明文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六一。
    [10]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一。
    [13][15][16][17][18][19][20][21][22][23][24][28][29][30][31][36][37][38][39][40][42][43][44][45][46][47][49][51][52][56][57][58][62][67][68][72][73][74][75][76][77][78][82][83][84][88][91][92][93][94][95][96][97][98][99][102][103][104][106][107][108][109][110][111][112][120][121][122][123][124][125][126][138][139][140][141][142]马歌东编选、校点:《日本诗话二十种》(上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80、141、62、63、63、64、142、144、145、43、145、54、66、327、372、18、29、29、30、80、31、10、17、389、76、115、148、40、40、31、36、144、154、143、2、54、54、144、243、240、248、389、192、193、198、144、146、141、148、153、81、297、297、297、323、45、44、60、48、126、104、229、203、126、269、294、296、346、366、65、76、180、179、181、321、322、326页。
    [25][26]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3、77页。
    [27]胡应麟:《诗薮》内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1页。
    [34][35]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06页。
    [69][144]蔡镇楚:《中国诗话与日本诗话》,《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70]张伯伟:《论日本诗话的特色---兼谈中日韩诗话的关系》,《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89]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2页。
    [145]张伯伟:《“文化圈”视野下的文体学研究---以“三五七言体”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