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狂欢组曲(1932—1937)——电影文化多元性与中国近现代大众文化之滥觞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薄莎
  • 关键词:1930年代电影 ; 大众文化 ; 现代性 ; 多元性 ; 商业化
  • 中文刊名:XWAH
  • 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
  • 机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20
  • 出版单位:新闻爱好者
  • 年:2018
  • 期:No.481
  • 语种:中文;
  • 页:XWAH201801014
  • 页数:5
  • CN:01
  • ISSN:41-1025/G2
  • 分类号:52-56
摘要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首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1930年代电影"(这一概念在文中主要指的是从1932年至1937年间的中国电影)开创了中国本土电影自主性的探索之路。从传统史学视角来看,其艺术性方面的造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从文化视角来看,这一时期电影的制作、内容与宣传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元性与现代化等具体特征,也使得其逐渐摆脱"旧市民电影"的范畴,更多地向大众文化领域靠拢,而后开始作为现代性的大众文化形态发挥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并最终演变为当代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引文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3.
    [2]袁庆丰.旧市民电影:1930年代初期行将没落的中国主流电影特征——无声片《银幕艳史》(1931)简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李念.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发展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4]陈敏.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效应[J].电影文学,2008(16).
    [5]马春花.民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J].滨州学院学报,2013(2).
    [6]张晓飞.“报刊影评”:1930年代左翼影评的生产策略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