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体认——以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alization of Marxism by Early Chinese Communists:A Case Study of the CPC's European Branch Members
  • 作者:刘芹
  • 英文作者:Liu Qin;
  • 关键词:中共旅欧支部 ; 马克思主义 ; 赴法勤工俭学 ; 唯物史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英文关键词:CPC's European Branch;;Marxism;;Work-study Program in France;;Historical Materialism;;Sinicization of Marxism
  • 中文刊名:LKXB
  • 英文刊名:Nankai Journal(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20
  • 出版单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6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0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研究项目(16CDSJ06)
  • 语种:中文;
  • 页:LKXB201806010
  • 页数:9
  • CN:06
  • ISSN:12-1027/C
  • 分类号:89-97
摘要
中共旅欧支部是我党在海外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其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们对唯物史观、阶级及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理解、把握与应用基本上是正确的,推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The CPC's European branch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branches that the CPC established overseas, and the studies of Marxism by its members promote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lass struggle and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was essentially accurate, which advocate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th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y the early CPC members.
引文
(1)中共党组织在欧洲留学生中成立于1921年,但党组织名称使用并不统一,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后统一名称为中共旅欧支部,1925年留法学生中共党组织转移支部工作。考虑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时间及中共党员入党的时间,本文考察时间断限拟以1920-1925年为界。
    (2)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有当事人回忆录、书信、日记等材料,如廖焕星等人关于中共旅欧支部回忆材料;王永祥、吴时起、贾凯等关于中共旅欧支部组织名称、出版刊物及建党历史地位作用等;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相关内容中涉及到中共旅欧支部介绍等论文论著较多,恕不一一罗列。
    (1)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2)王枫初:《移民与政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1925)》,安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1-254页。本文采用学者王枫初统计人数为准。
    (3)王枫初:《移民与政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1925)》,安延等译,第251-254页;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9-421页。
    (4)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
    (5)王永祥等:《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6)旅欧学生如朱德、聂荣臻、邓小平等人都谈到,受《新青年》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影响而发生思想观念转变。《新青年》中有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及“马克思主义介绍”专号7位作者介绍马克思主义文章(见中央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35、438页)。
    (7)当时人民出版社由中共中央领导负责宣传的李达主管,地址设在上海成都南路辅德里625号李达家中。《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1921年9月1日出版)载,准备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近50种,包括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丛书11种、其他9种。是书新出书籍广告中刊登已出8种,分别为马克思丛书3种、列宁丛书2种、康民尼斯特丛书3种(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11《新青年》,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年影印版,第692-694页)。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在向共产国际作报告时,提及丛书已出版12种,其中马克思全书2种、列宁全书5种、康民尼斯特丛书5种(《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陈独秀给共产国际的报告》1922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9、55页)。统计数字虽有出入,数量有所增加。
    (8)《巴里中国书报社广告》,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6、50、150页。
    (1)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八月十三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页。
    (2)萧三:《回忆赴法勤工俭学和旅欧支部》(1957年4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938页。
    (3)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历史研究》1979年第3期。
    (4)《新民学会赴法会员蒙达尼会议情况》,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08页。
    (5)萧三:《回忆赴法勤工俭学和旅欧支部》(1957年4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下),第939页。
    (6)刘霞:《对李季所著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7)李季:《马克思传及其学说自序》,《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15《新青年》,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26页、第440-441页。
    (8)杜诺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赤君摘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80-287页。
    (9)马克思:《历史要走到无产阶级专政》(石人译)、《离开政治的性质》(抱兮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331-339页。
    (1)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307-308页。
    (2)李季:《马克思传及其学说自序》,《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15《新青年》,第425页。
    (3)杜诺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赤君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80页。
    (4)李季:《我的生平》,上海:亚东图书馆1932年版,第226-228页、第234页。
    (5)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16-817页。
    (6)毛泽东:《致蔡和森》(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7)阿多那斯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石夫节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08-213页。
    (8)阿多那斯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底几个规律》,石夫节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11-213页。
    (9)杜诺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赤君摘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84-286页。
    (10)石夫:《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45-246页。
    (1)石夫:《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49页。
    (2)伍:《西欧的“赤”况》,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周恩来同志旅欧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275页。
    (3)《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石人摘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06页。
    (4)《周恩来同志的青年学生时代》,刘焱、米镇波编:《周恩来研究文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5)伍豪:《十月革命》,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123-124页。
    (6)石人:《进化与革命》,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0-24页。
    (7)任卓宣:《国民革命与阶级争斗》,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524页。
    (8)傅钟:《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第191页。
    (9)杜诺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赤君摘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87页。
    (1)傅钟:《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第191页。
    (2)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19页。
    (3)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24页。
    (4)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
    (5)任卓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目标》,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544-547页。
    (1)转引自王枫初:《移民与政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1925)》,安延等译,第51页。
    (2)《怎样才是一个布尔雪维克主义者?》,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721页。
    (3)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认识和实践》,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4)天津市人民图书馆编:《周恩来同志旅欧文集》编辑说明、目录。
    (5)力平等:《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6)李立三:《对世炎的回忆》(一九六〇年九月三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第437页。
    (7)力平等:《周恩来年谱》(1989-1949),第55页。
    (8)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第31页。
    (9)范逢春:《管理心理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12页。
    (1)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第8页。
    (2)周恩来:《周恩来谈赴法勤工俭学》(1936年),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下),第912页。
    (3)李季:《我的生平》,第226页。
    (4)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5)伍豪:《十月革命》,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119-126页。
    (6)李季:《我的生平》,第284页。
    (7)徐晓亚:《百年中法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8)杜诺瓦:《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创造者》,赤君摘译,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280、287页。
    (9)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16、812、822页。
    (1)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册下,第823页。
    (2)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目录第4页。
    (3)伍豪:《共产主义与中国--从经济现状上立论》,杨振武、周和平主编:《红色起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早期稀见文献汇刊》24《少年》《赤光》,第7页。
    (4)李慰农:《共产主义革命将怎样在中国实行?》,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第337页。
    (5)傅钟:《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第18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