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论: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式转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mplex System Theory: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Online Public Opinion
  • 作者:曲飞帆 ; 杜骏飞
  • 英文作者:Qu Feifan;Du Junfei;
  • 关键词:网络舆论 ; 复杂系统理论 ; 范式
  • 英文关键词:online public opinion;;complex system theory;;paradigm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1-15 11:38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7
  • 期:No.361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711015
  • 页数:8
  • CN:11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12-119
摘要
本文从"舆情风貌描绘"、"舆论成因探究"、"民意测量方法"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予以总体批评:网络舆论研究在"人的转向"趋势下,不仅存在治理路径依赖、学科路径依赖和数据工具依赖等固有局限,还面临着"人脑黑箱"的新挑战;已有研究无法对复杂、多元的主体符号实践进行多维的动态分析和动因诠释。文章尝试引入复杂科学理论及方法论,将网络舆论视为"复杂系统",从问题域、研究层次、方法论三个方面指出网络舆论研究范式转向的可能与路径。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ree sections: "Characteristics ","Factors"and "Methods",respectively.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currently published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have the inherent limitation of "governance path dependence","subject path dependence",and "data dependence ",but also face the new challenge of"the black box of the human brain". Presently,researchers cannot perform dynamic analysis and cause explanation on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subjective human behavior. 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mplex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hich regards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as a"complex system". It tries to point out new orientation for research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from three aspects: problem domain,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引文
(1)概念源自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意即所有学科必须面对的核心概念。
    (2)研究以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CSSCI文献和博硕士论文,以引用量和下载量为影响力标准,人工选取了2002-2016年的108篇论文作为代表性文献予以综述。
    (3)“悖论现象”指的是那些被现有规范信念认定有此无彼的对立现象在事实上的同时出现。概念引自[美]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性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4)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青年记者》2004年第10期。
    (5)任远:《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6)文新良:《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樊亚平:《杨丽娟事件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9)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10)田婧:《网络舆论表达中的民粹主义倾向》,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
    (11)方付建:《网络舆论中网民反向认知现象研究》,《情报杂志》2015年第6期。
    (12)黄炎宁:《数字媒体与新闻“信息娱乐化”:以中国三份报纸官方微博的内容分析为例》,《新闻大学》2013年第5期。
    (13)王荣:《网络议题的娱乐化倾向》,《青年记者》2013年第20期。
    (14)郑雯、桂勇:《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
    (15)李方明:《网络流行语中的“犬儒主义”现象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4月。
    (16)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青年记者》2004年第10期。
    (17)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成伯清:《“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人民论坛》2011年第18期。
    (19)孙卫华:《表达与参与:网络空间中的大众政治模式研究》,《新闻大学》2016年第5期。
    (20)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1)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22)黄永林、喻发胜、王晓红:《中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3)张静、赵玲:《论网络舆论理性化与情绪化的博弈》,《现代情报》2013年第6期。
    (24)Duncan J.Watts,and Steven H.Strogatz1998.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 world networks.Nature 393.4:440-442.
    (25)AL Barabasi,and R Albert1999.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Science 286.5439:509-512.
    (26)Girvan M,and Newman ME 2002.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12:7821-7826.
    (2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9)张大勇、景东:《社区网络舆论扩散与汇聚动因分析》,《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
    (30)张涛甫、项一嵚:《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基于对其行动空间多重不确定性的分析》,《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31)孙秀林、陈华珊:《互联网与社会学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32)中国互联网调查社区:http://h.cnnicresearch.cn/。
    (33)余红:《网络舆论领袖测量方法初探》,《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34)金兼斌:《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5)喻国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国舆情报告(上)——基于第三代网络搜索技术的舆情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6)胥琳佳:《大数据对于传播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影响——基于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思考》,《中国出版》2013年第18期。
    (37)郑雯、桂勇:《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原文指出:“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38)郑雯、桂勇:《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实证研究》,《社会》2015年第5期。
    (39)李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现状及未来发展》,《现代传播》2017年第1期。
    (40)周雷:《舆相学:舆情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对外传播》2016年第7期。
    (41)聂德民、宋守华:《网络舆论研究的统计数据分析及其研究前瞻》,《兰州学刊》2011年第9期。
    (42)王玮、温世阳:《情感分析在社会化媒体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分类序列规则的微博文本情绪分析》,《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4期。
    (43)张涛甫、徐亦舒:《重新出发:新传播生态下中国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编辑学刊》2017年第2期。
    (44)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局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年第1期。在钱学森等人的观点中,“复杂”是指系统由于内在元素非线性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无序性的外在表象,“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由于复杂巨系统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因而是“开放的”。
    (45)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统工程》2001年第5期。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教授提出,主要强调个体与环境以及其他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他们自身和环境。
    (46)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第2卷第2期。
    (47)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8)邱林川、陈韬文:《迈向新媒体事件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文中强调,新媒体事件不是政经势力和媒介体系制造出的“成品”,而是一个“发展中的事件”,其根本特征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信息中下阶层加入了历史事件的创造。作者还将新媒体事件暂分为民族主义事件、权益抗争事件、道德隐私事件和公权滥用事件四种类型。
    (49)我们还需关注不同议题类型对参议主体构成格局和互动关系的影响,以便对该类解释变量的挖掘能够放在更为宏观的比较视野,由学术共同体接力完成。
    (50)“情感结构”是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发明的术语。最初被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概念引自赵国新《情感结构》,《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
    (51)“个人构念”指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析解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概念源自车博文《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104页。
    (52)“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引自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4期。
    (53)“修辞策略”指修辞的方针、思考、方案和程序。包括修辞态度、修辞格调、修辞方式三种维度。概念源自高万云《浅谈修辞策略》,《修辞学习》2001年第5期。
    (54)王佳:《网络舆论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新闻界》2012年第5期。
    (55)郑雯、桂勇:《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
    (56)闫岩:《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和评述》,《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7期。
    (57)马得勇、王丽娜:《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一个实证的分析》,《社会》2015年第5期。
    (58)参见[美]Anders Skrondal、Sophia Rabe-Hesketh《广义潜变量模型:多层次、纵贯性以及结构方程模型》,陈华珊、叶鹏飞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除该模型,还有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Model)、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等多种建模方法,模型的纵深度视研究问题而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