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玄奘的面孔——唐代法相唯识宗创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roducing Xuan Zang's Image——A Study on the Creation of Weishi School in Tang Dynasty
  • 作者:杨剑霄
  • 英文作者:Yang Jianxiao;
  • 关键词:玄奘 ; 窥基 ; 成唯识论 ; 唯识宗
  • 中文刊名:WORL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 机构:清华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世界宗教研究
  • 年:2019
  • 期:No.175
  • 基金: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17ZDA23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ORL201901010
  • 页数:11
  • CN:01
  • ISSN:11-1299/B
  • 分类号:78-88
摘要
按照佛教史的常识理解,玄奘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唯识宗祖师,他以《成唯识论》为中心,进行护法一系唯识学的弘传。然而这种常识理解其实经过了人为的刻意"制造"。制造玄奘面孔的背后,是窥基一系创立法相唯识宗的历程。首先,玄奘作为公众人物,以求法僧形象被神圣化。但在这背后,玄奘在慈恩寺的门人则进行着玄奘译经僧形象的神圣化工作,以此为宗派形成提供信仰上的保证。其次,玄奘圆寂后,慈恩寺僧团又有普光、法宝与窥基两系的对立。普光、法宝在当时处在中心位置,他们以"唯识论师"指称弘传《成唯识论》的窥基一系,并予以批判。由此可以推测《成唯识论》并没有被奉为玄奘师门内的权威文本。实际上,正是窥基通过建立《成唯识论》的传法谱系,制造了玄奘与《成唯识论》的特殊关联。在建立继承性谱系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建构唯识宗的用意。最后,唯识宗内形成了包含排他性教理教义和特殊性修行生活的特有知识界限。
        
引文
(1)《太宗文皇帝长命婆罗门与玄奘法师书》,载自《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大正藏》第52册,第819页下。此篇本疑似与玄奘法师无关,为窜入《寺沙门玄奘上表记》。然而此后高田时雄又做出重新的考证(參見《大唐三藏玄奘法師表啓に關する一問題——玄奘と長命婆羅門》,《佛教文獻と文學——日臺共同ワークショップの記録2007》,第219-230頁)。
    (2)《道因法师碑》见于《金石萃编》卷五四,载《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第913页下;亦见于《全唐文》卷二百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98页上。其中“再译”《全唐文》本作“载译”。
    (3)陈士强:《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4)赞文作者、年代、版本及内容,参考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第13册,作家出版社,2006年,第6189-6193、6197-6200页。
    (5)以上论述参考自郑骥:《西游先声:论唐宋图史中玄奘“求法行僧”形象的确立》,《明清小说研究》2018年第2期,第12页。
    (6)郑骥:《西游先声:论唐宋图史中玄奘“求法行僧”形象的确立》,《明清小说研究》2018年第2期,第16页。
    (7)《续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458页下。
    (8)同上,第454页中。
    (9)[美]斯坦利·威斯坦因:《唐代佛教》,张煜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2页。
    (10)《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大正藏》第50册,第253页中。
    (11)同上,第255页上。
    (12)杨廷福:《玄奘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83页。
    (13)《开元释教录》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62页中。
    (14)《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大正藏》第55册,第367页上。
    (15)《开元释教录》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60页中。
    (16)郑骥:《西游先声:论唐宋图史中玄奘“求法行僧”形象的确立》,《明清小说研究》2018年第2期,第13页。
    (1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18)[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校注》卷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74页。
    (19)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278页上。
    (20)杜文玉:《唐慈恩寺普光法师墓志考释》,《唐研究》卷五,1999年,第466页。
    (21)有关奘门人员架构的分析,参看拙文《唐代法相唯识宗衰败原因新探》。
    (22)⑨ 《宋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727页中。
    (23)《宋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第50册,第815页上。
    (24)《宋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727页上。
    (25)《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277页中;《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册,第219页下;《开元释教录》卷八,《大正藏》第55册,第561页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二,《大正藏》第55册,第861页上。
    (26)(唐)法宝:《俱舍论疏》卷一,《大正藏》第41册,第464页中。
    (27)《一乘佛性究竟论》具体内容可参看[日]浅田正博:《石山寺所藏〈一乘佛性究竟论〉卷第一、卷第二の检出について》,《龙谷大学论集》第429号,1986年;《法宝撰〈一乗佛性究竟论〉巻第四、第五の两巻について》,《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986年。
    (28)《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册,第9页上。
    (29)(唐)慧沼:《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31页下。
    (30)具体情况可参看杨廷福:《玄奘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
    (31)[日]林香奈:《慈恩大師基の伝記の再檢討》,《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9(1)号,2011年。
    (32)汤用彤:《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载《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16年,第394页。
    (33)(唐)窥基:《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大正藏》第43册,第608页上至中。
    (34)同上,第608页下。
    (35)有关玄奘所传印度瑜伽行派的谱系问题,详见[日]佐久间秀范:《インド瑜伽行派諸師の系譜に関する若干の覺え書き》,《哲学·思想论集》第35号,2010年;[日]吉村诚:《玄奘所伝の瑜伽行派の系譜》,《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31号,2013年。
    (36)刘淑芬:《唐代玄奘的圣化》,《中华文史论丛》2017年第1期。
    (37)《宋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726页中。
    (38)张雪松:《浅谈中国佛教研究中的“宗派”问题》,载《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论文集》,第930页。
    (39)张立英:《基础主义确证论的批判与重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40)有关圆测、道证在玄奘圆寂后僧团中的位置和历史情况,将于他文讨论,此不赘述。
    (41)虽然因为所论主题存在差异,而使得引用数据并无法完全对应进行分析。但至少两个作品当中作为公共知识的经论能够反映出论辩双方的知识构造和为学主张。
    (42)有关此写卷的先行研究有:方广锠:《关于敦煌遗书北新八七六号》,《九州学刊》第6卷第4期,1995年,第83-84页;[日]上山大峻:《吴和尚藏书目录(效76)について》,载《增补敦煌佛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馆,2012年,第647-660页;又据上山大峻著,刘永增译《关于北图效76号吴和尚藏书目录》,《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0-103页;郑炳林:《北京图书馆藏〈吴和尚经论目录〉有关问题研究》,载《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7-577页;武绍卫:《中古时期敦煌僧团的宗派意识试论》,载《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论文集》,第753-755页。
    (43)录文引自武绍卫:《中古时期敦煌僧团的宗派意识试论》,载《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论文集》,第754页。
    (44)参见《注进法相宗章疏》,《大正藏》第55册,第1142页中;《东域传灯目录》,《大正藏》第55册,第1157页下。
    (45)有关目录中作品的具体情况和法成知识构成的详细分析,参见[日]上山大峻:《增补敦煌佛教の研究》,京都:法藏馆,2012年,第655-659、84-24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