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网络式协同及其优化——以“零盟”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and Its Optim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Zero Alliance”
  • 作者:易承志 ; 张开羽
  • 英文作者:Yi Chengzhi;Zhang Kaiyu;
  • 关键词:环境治理 ; 网络式协同 ; 限度 ; 优化
  • 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 Governance;;Networked Collaboration;;Limits;;Optimization
  • 中文刊名:SHK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0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46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城市居民环境诉求的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8BZZ06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KX201903001
  • 页数:14
  • CN:03
  • ISSN:31-1112/C
  • 分类号:5-18
摘要
网络式协同治理作为一种不同于科层-集中型治理和市场-分散型治理的新型治理方式,在环境治理中具有自身的优势。对"中国零废弃联盟"(简称"零盟")的案例分析发现,环境治理中的网络式协同由成员网络、项目网络和区域网络构成,不同层级的网络彼此嵌套,强调行动者平等的合作地位与治理行为的整合。环境治理中的网络式协同遵循国家主动调适、社会自主成长和行动嵌入情境的逻辑。在环境治理实践中,网络式协同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绩效,但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限度,需要通过强化行动者的合作共识、优化子整体的弹性整合与实现全网络规则的嵌入等措施予以优化。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s a new type of governanc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bureaucratic-centralized governance and market-distributed governanc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a Zero Waste Alliance"(referred to as "Zero Alliance") finds that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nsists of member networks, project networks and regional networks. Networks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nested within each other, emphasizing equal cooperation status of actor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ance behavior.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llows the logic of national initiative adaptation, social autonomous growth and action-embedded context. I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enhances the performan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ut it is also constrained by some factors, showing certain limit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such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consensus of the actors, optimizing the elastic integration of the sub-entirety and realizing the embedding of whole network rules, to optimize the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引文
① 傅伯杰、陈利顶、于秀波:《中国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及其对策》,《环境科学》2000年第5期;李文钊:《环境管理体制演进轨迹及其新型设计》,《改革》2015年第4期。
    (1)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3)曾盛红、樊佩佩:《发展型政府条件下环境治理机制的构建及其局限》,《学海》2016年第6期。
    (4)王名、邢宇宙:《多元共治视角下我国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探析》,《思想战线》2016年第4期;黄德林、陈宏波、李晓琼:《协同治理:创新节能减排参与机制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朱德米:《从行政主导到合作管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
    (5)司林波、聂晓云、孟卫东:《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困境成因及路径选择》,《生态经济》2018年第1期;唐任伍、李澄:《元治理视阈下中国环境治理的策略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
    (6)杨立华、张云:《环境管理的范式变迁:管理、参与式管理到治理》,《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
    (7)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8)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王树义、蔡文灿:《论我国环境治理的权力结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3期。
    (9)郑永年:《“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决策》2014年第8期。
    (10)杜辉:《论制度逻辑框架下环境治理模式之转换》,《法商研究》2013年第1期;曾盛红、樊佩佩:《发展型政府条件下环境治理机制的构建及其局限》,《学海》2016年第6期。
    (11)[日] 辻中丰:《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
    (1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3)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田凯:《发展与控制之间:中国政府部门管理社会组织的策略变革》,《河北学刊》2016年第2期。
    (14)李延伟:《治理环境争议:一项分析框架》,《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8年第2期。
    (15)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16)任丙强:《农村环境抗争事件与地方政府治理危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7)实际上,并非所有研究者都使用了网络式协同治理这一概念,除网络式协同治理外,一些研究者基于网络治理、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理论,提出了相近的观点。本文将上述观点也统一放在网络式协同治理的概念框架下分析。
    (18)杨煜、胡伟:《生态治理体系中的信任治理网络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刘伟:《论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行动者网络及其优化策略》,《学海》2018年第2期;余敏江:《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基础——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理论探讨》2013年第2期。
    (19)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6期。
    (20)案例资料来源包括零废弃联盟网站的介绍,零废弃论坛会议记录,“零盟”年会旁听记录,“零盟”秘书长、副秘书长访谈记录,枢纽中心访谈记录。
    (21)子整体作为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是上一级系统的构成部分,又是由下一级系统构成的整体,兼具整体和部分的特征。关于子整体理论的具体内容,参见张昕《国外大都市治理模式探讨:一种理论分析途径》,《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22)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23)Jr. O’Toole and J. Laurence, “Treating Networks Seriously: Practical and Research-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7(1), 1997, pp. 45-52.
    (24)R. A. W. 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 2010, pp. 652-667.
    (25)高卫星:《善治视野下的政府责任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6)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权力与规则》,《探索》2015年第2期。
    (27)[德] 维克多·J. 范伯格:《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史世伟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28)郁建兴、沈永东:《调适性合作: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策略性变革》,《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9)张昱、焦志勇:《统治、治理、自治: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社会建设》2015年第2期。
    (30)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1)刘小泉、朱德米:《合作型环境治理:国外环境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11期。
    (32)王名、蓝煜昕:《社会新政:从管理到治理》,《前线》2014年第6期。
    (33)Q. Ma, “Defining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3(2), 2002, pp. 113-130.
    (34)T. Saich,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161(161), 2000, pp. 124-141.
    (35)郁建兴、周俊:《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的批判与反思》,《21世纪》2008年第4期。
    (36)[日]辻中丰:《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页。
    (37)Joel S. Migdal, State in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38)Elizabeth J. Remick, Building Local Stat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5-6.
    (39)李文钊:《理解治理多样性:一种国家治理的新科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40)张昱、焦志勇:《统治、治理、自治: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社会建设》2015年第2期。
    (41)H. Tajfel, M. G. Billig, R. P. Bundy and C. Flament,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971, pp. 149-178.
    (42)Mary Douglas and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p. 6.
    (43)白景坤:《组织的文化惰性及其矫正》,《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44)R. M. Kramer and M. B. Brewer, “Effects of Group Identity on Resource Use in a Simulated Commons Dilemm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1984, pp. 1044-1057.
    (45)C. Fershtman, U. Gneezy and F. Verboven, “Discrimination and Nepotism: The Efficiency of The Anonymity Rul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 2005, pp. 371-396.
    (46)Alberto Alesina, Reza Baqir and William Easterly, “Public Goods And Ethnic Divisio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4), 1999, pp. 1243-1284.
    (47)J. Owen Smith and W. Powell,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s”, in R. Greenwood, C. Oliver and K. Sahlin, et al.,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8, pp. 596-623.
    (48)[美]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49)田联进:《现代高等教育内生性制度逻辑比较研究》,《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
    (50)郝宇青:《制度供给过剩与苏联政治的衰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51)T. Christensen and P. L?greid, “The 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 to Public Sector Refor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7(6), 2007, pp. 1059-1066.
    (52)[美] 詹姆斯·马奇:《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王元歌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53)[法] 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54)[英] 齐格蒙特·鲍曼、蒂姆·梅:《社会学之思》,李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55)[美] 詹姆斯·C. 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56)F. Hayek,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4), 1945, pp. 519-530.
    (57)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58)J. D. Echeverria, “No Success like Failure: The Platte River Collaborative Watershed Planning Process”, William and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 25(3), 2001, pp. 559-603.
    (59)杨光斌:《一份建设“有能力的有限政府”的政治改革清单——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第1期。
    (60)顾昕:《治理嵌入性与创新政策的多样性: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再认识》,《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第6期。
    (61)李友梅、黄晓春、张虎祥等:《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62)张乾友:《社会治理的话语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