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新闻舆论布置与管控(1928-1949)——兼论《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的真实性与学术效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did Chiang Control the Public Opinion During the Republic Period of China——with Additional Analysis on the Chiang Kai-Shek's Diary
  • 作者:王靖雨
  • 英文作者:Wang Jingyu;
  • 关键词:史料拓展 ; 新闻史 ; 民国史
  • 英文关键词:the exca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the history of journalism;;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 中文刊名:XWCQ
  • 英文刊名:Journalism Evolu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新闻春秋
  • 年:2018
  • 语种:中文;
  • 页:XWCQ201804007
  • 页数:10
  • CN:04
  • ISSN:10-1063/G2
  • 分类号:45-54
摘要
蒋介石的新闻宣传理念与实践,在新闻史学界是一个尚未被重视的研究领域。将蒋介石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进行挖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和领域革新提供新的资源。美国斯坦福大学所藏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中包含了大量蒋介石进行策动宣传和联络新闻界的事实,这份资料为民国新闻管控研究最为直接的一手材料。本文主要针对《日记》所呈现的蒋介石进行新闻舆论布置和管控的措施进行梳理,并对这份《日记》作为新闻史研究材料的有效度和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The Chiang Kai —shek Dairy is an unexplored treasure for the research of Journalism history.From 1928 to 1949, the dairy recorded a lot of events, people and opinions about the Journalis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iang Kai-shek's diary and found that he always kept an eye on the media in China and overseas.He made the outline of the propaganda, and he trained the propagandists in person. He made the propaganda system combined to the intelligence system.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talked about how to use this dairy as an academic material.
引文
[1]刘继忠:新闻与训政: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p98,注释1。
    [2]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4月9日,卷1,p146-153,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27年4月9日。
    [4]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4月9日,卷1,p146-153,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5]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4月9日,卷1,p146-153,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6]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4月9日,卷1,p146-153,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7]刘继忠,新闻与训政: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p59.
    [8]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4月18日,卷1,p150-167,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9]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1927年6月17日,卷1,p170-171,http://www. ccfd. org. tw/ccef001/web/
    [10]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161.
    [11]张季鸾,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季鸾文存》,见吴相湘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文星书店,1962年版,p193-194,转引自:向芬,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2009。
    [12]《申报》,1931年12月18日、19日,转引自,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p299
    [1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7月18日。
    [14]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7月16日。
    [15]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7月19日。
    [16]蒋介石:《黾勉新闻界战士》,《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7卷, p203, http://www. ccld. org. tw/ccef001/index. php? 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94:0020—9&catid=147&Itemid=256.
    [17]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1年4月11日:“第四师训话阅兵,戒其骄慢,勉其勤劳,而未言及信义是一缺点,教部下如教子弟,视军队为视家庭,必欲为难伏卵而后才能成立军队也,再往省党部讲演,以清丈地亩调查户口为立政之要,须党员负责宣传协助”。
    [18]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3月7日,注意二
    [19]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1月15日。
    [20]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1月23日。
    [21]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1月20日。
    [22]齐锡生,《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7年,P127-128.
    [2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0月27日。
    [24]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3月29日。
    [25]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264.
    [26]陈诚:1940年4月5日,蒋介石手谕注重对敌后宣传并拟定对敌宣传竞赛办法,《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p417.
    [27]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2月7日。
    [28]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9年6月2日。
    [29]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5月12日。
    [30]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原件),1942年7月28日。
    [31]王世杰日记,1942年12月7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32]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原件),1943年1月1日。
    [33]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原件),1943年1月,第一星期反省录。
    [34]萧同兹:《中央社二十周年纪念会讲词》,转引自,向芬,社科院博士毕业论文,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2009,p45.
    [35]蔡铭泽: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报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p79.
    [36]王震邦:蒋著《中国之命运》的传播与反响,《民主与科学》,2016年第3期,p29-35.
    [37]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6月,第一版,p304-305.
    [38]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8月25日。
    [39]川岛真:近代日本政治人物与日记,《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台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4月,初版,p5 7.
    [40]杨奎松: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p107.
    [41]杨天石口述,刘志平记录整理,杨天石谈《蒋介石日记》,《红岩春秋》,2014年10期,p22-25.
    [42]作者注:原文为“笑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