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乡土情怀——兼论高晓声小说的“国民性”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National Character Problem in Gao Xiaosheng's Works
  • 作者:杨联芬
  • 英文作者:Yang Lianfen;
  • 关键词:晓声 ; 《青天在上》 ; 乡土 ; 古风 ; 国民性批判
  • 中文刊名:WXPL
  • 英文刊名:Literary Review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文学评论
  • 年:2019
  • 语种:中文;
  • 页:WXPL201901007
  • 页数:10
  • CN:01
  • ISSN:11-1037/I
  • 分类号:57-66
摘要
新时期以来的高晓声研究,主要在鲁迅或赵树理的传统中进行,其独有的精神面向未获充分研究,以致其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长期缺乏必要的阐释。本文以《青天在上》为细读文本,检讨高晓声一直以来被忽略的价值取向,即其文化认同中对"古风"的肯定。乡土文化所保留的家族伦理和生活习俗,民间道德所蕴含的某种价值理念,在一些时候,不但不是值得批判的"国民性",相反,蕴含了超功利的自然天道与人间温情。从文化的角度对"传统"进行体认而非批判,贯穿了高晓声创作的始终,在《青天在上》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而陈奂生形象的再解读,由此获得新的参照。
        
引文
[1]相关论著较多,各阶段代表性研究出自阎纲、范伯群、时汉人、董健、丁帆、王彬彬、朱栋霖、朱晓进、栾梅健、季红真等。
    [2]指1991年发表的《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三篇小说。
    [3]陈思和:《又见陈奂生--致高晓声的一封信》,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编:《高晓声研究·评论卷》,第189-190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4]王尧认为“这就是守本分不发横财的可以称之为义的观念”,参见王尧:《“陈奂生战术”:高晓声的创造与缺失--重读“陈奂生系列小说”札记》,王彬彬编:《高晓声研究资料》,第2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5]《青天在上》完稿于1988年,同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专辑第2期刊发,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6]钱中文:《〈青天在上〉与高晓声文体》,载《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另有一些散论,见于朱净之《高晓声的文学世界》(专著),李定春《八十年代文学再解读》(专著),王彬彬《高晓声创作论》(论文)等。
    [7][45][59]王彬彬:《高晓声创作论》,王彬彬编:《高晓声研究资料》,第31-32页,第31页,第16页。
    [8]阎纲:《论陈奂生--什么是陈奂生性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9]高晓声同事、《探求者》事件难友之一陈椿年证实,这部小说“是他奉献给小周(邹)亡灵的一座用心血文字垒筑的墓碑。终其一生,高晓声卧室里始终挂着一帧小周(邹)的遗像。”陈椿年:《忆记高晓声》,《高晓声研究·生平卷》第14-15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0]高晓声:《从小捉鱼放牛始》,《高晓声散文自选集》,第8页,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11]高晓声:《我的简史》,参见曹洁萍、毛定海著《高晓声年谱》,第4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2][13][14][16][17][18][19][20][21][23][24][25][27][33][34][35][37][38][39][40][41][42][43][46][47][49]高晓声:《青天在上》,第9、5页,第71页,第82页,第81页,第71页,第113-114页,第72页,第72-73页,第81页,第80页,第300-301页,第184页,第301页,第50页,第223页,第17页,第74页,第107-108页,第110页,第80页,第110页,第84-85页,第85页,第304页,第306-307页,第32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5][26]费孝通:《乡土中国》,第8页,第36页,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22]高晓声在散文《寂寞》中说,1964年阶级斗争已较激烈,政府对传统庙会持反对态度,但百姓按捺不住,最后“节日的气氛像地热一样到处冒了出来”。参见《高晓声散文自选集》,第155页,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28]流沙河:《妻颂》,《流沙河诗集》,第210-21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9][31]流沙河:《故园九咏》,《流沙河诗集》,第129-134页,第131页。
    [30]流沙河:《锯齿啮痕录》,第107、132、151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
    [32]高生前说女主角“不是原型,是真人真事”。见曹洁萍、毛定海著《高晓声年谱》,第19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高晓声与前妻邹主平的材料,见《年谱》第53-54页,第69页,第74-75页,第110页,第192页。
    [36]朱净之:《高晓声的文学世界》,第95页。《青天在上》初版封二的肖像,便是据邹主平肖像设计的。
    [44]钱中文:《〈青天在上〉与高晓声文体》,王彬彬编:《高晓声研究资料》,第206页。
    [48]王干:《苦涩的“陈奂生质”--高晓声新论之一》,《小说评论》1988年第6期。
    [50]高晓声:《一段往事的联想(代后记)》,《青天在上》第32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1]王尧:《“陈奂生战术”:高晓声的创造与缺失--重读“陈奂生系列小说”札记》,引自王彬彬编:《高晓声研究资料》,第212页。高晓声出版于1991年底的长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是将一系列“陈奂生”短篇合辑而成,结构上只是短篇连缀。他的中篇小说,如《荒池岸边柳枝青》(1984),《跌跤姻缘》(1984),《极其简单的故事》(1980)、《极其麻烦的故事》(1984)等,叙事也多是以主人公聚焦的单一视点。
    [52]高晓声分别以《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实际上,1979年发表的《“漏斗户”主》影响很大,高晓声本人觉得它获奖更合理。
    [53]这些论文有王彬彬的《高晓声创作论》,刘旭的《高晓声的小说及其“国民性话语”--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闫作雷的《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赖英晓的《农民的“尊严感”及其表达困境--以“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中心的考察》,李静的《“上城”的困境--读解“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启蒙神话》,杨晓帆的《归来者的位置:“高晓声访美”与〈陈奂生出国〉》。
    [54]王干把陈奂生“忠厚本分,不做非分之想,不求非分之财”的核心性格称为“陈奂生质”,呈贬义,认为体现了小农经济影响下农民的不健全人格即奴性人格。见王干:《苦涩的“陈奂生质”--高晓声新论之一》,《小说评论》1988年第6期。
    [55]高晓声:《高晓声小说选》,第388、397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56]1981年与高晓声一同访美的许觉民说,“陈奂生在我的心目中,是个可敬的人。陈奂生很诚笃,心思灵动,又怀有好奇心。我觉得高晓声也有着这些特点”。见许觉民:《阅读高晓声》,高晓声文学研究会编:《高晓声研究·生平卷》,第105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57][63]高晓声:《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歇根大学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58][62]高晓声:《且说陈奂生》,原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引自高晓声《创作谈》,第12-13页,第14页,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60]高晓声:《极其简单的故事》,《高晓声一九八零年小说集》,第1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1]高晓声:《也算“经验”》,原载《青春》1979年第2期,引自高晓声《创作谈》第4页,12年后出版《陈奂生上城出国记》时,他重复此言。
    [64]高晓声:《关于写农民的小说--在斯坦福大学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65]高晓声:《“漏斗户”主》,《高晓声一九八零年小说集》,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6]高晓声:《陈奂生转业》,《高晓声一九八一年小说集》,第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7][72]高晓声:《种田大户》,《高晓声小说选》,第365页,第365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8][70][71]高晓声:《战术》,《高晓声小说选》,第352页,第349页,第349-350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9]闫作雷:《陈奂生为什么富不起来》,《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
    [73]高晓声:《寻找美国农民》,《高晓声散文自选集》第254页。
    [74]1999年出版的《高晓声散文自选集》,怀念乡土自然和谈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的文章占大半。
    [75]范伯群:《陈奂生论》,《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1期。另参见王端阳日记: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8944b70102xhnm.html(2018年9月20日)
    [76]每当有人问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时,他往往虚与委蛇,“我的思想都在那里面了”,“因为形象大于概念”,他说难于概括,实是难于直说。见高晓声:《漫谈小说创作》,《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第207-208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77]闫作雷:《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