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之诉与耕读之说——兼说江西稻作文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彭兆荣
  • 关键词: ; 水稻 ; 庐陵 ; 《禾谱》
  • 中文刊名:JXSH
  •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江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39;No.39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探索研究”(17AA001)
  • 语种:中文;
  • 页:JXSH201905027
  • 页数:7
  • CN:05
  • ISSN:36-1001/C
  • 分类号:249-255
摘要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昭示天下的国家,"社稷"为其形象表述。农业文明以"禾谷"为重、为先,这不独为粮食生产之故,亦为文化之重。中国稻作技术引领世界,南方不仅是世界稻谷栽培起源之地,栽培技术亦领先于世。古代传统的"耕读传家"构成了乡土社会重要的表述范式。无论是嘉禾之诉还是耕读之说,江西皆可为范。今天,中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厚重的农耕文明遗产,我辈责无旁贷。
        
引文
[1]孟世凯.甲骨学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
    [4]曾雄生.中国稻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5]庞乾林.稻文化的再思考1:无粮不稳之稻与社稷[J].中国稻米,2013,(3).
    [6](美)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早期农业经济的形成[M].程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7]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刘晓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J].文化遗产,2017,(2).
    [9](美)濮德培.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M].韩昭庆,译.北京:三联书店,2018.
    [10]庞乾林.稻文化的再思考(4):稻与粮政---改革开放前[J].中国稻米,2014,(2).
    [11]许智宏.为什么要研究转基因[J].人与生物圈,2018,(6).
    [12]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3]游修龄.中韩出土古稻引发的稻作起源及籼粳分化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03-22.
    [14]何发甦.江西耕读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5,(1).
    [15]高升荣.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6]《禾谱》简介[EB\OL].http://www.cssn.cn/sjxz/xsjdk/zgjd/zb/nj/hpjy/201406/t20140626_1230050.shtml.
    [17]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18]许倬云.求古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9](日)白川静.常用字解[M].苏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0]彭兆荣.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有的文献记载曾氏28岁考取进士。
    (2)《农器谱》由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撰写完成,农史上称“二谱”为《曾氏农书》。
    (3)“四民”指士子、农民、手工艺者和商人,参见(美)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早期农业经济的形成》(程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
    (4)斐安平《长江流域稻作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曾雄生《中国稻史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