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外白渡桥”:作为上海文化表征的符号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Analysis of 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in the Movies: As a Cultural Symbol
  • 作者:刘海波
  • 英文作者:LIU Haibo;
  • 关键词:外白渡桥 ; 上海地标 ; 文化表征 ; 符号分析 ; 上海电影
  • 英文关键词: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a representative of Shanghai buildings;;cultural representation;;symbolic analysis;;Shanghai movies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7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67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904009
  • 页数:9
  • CN:04
  • ISSN:31-1120/C
  • 分类号:82-90
摘要
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的地标之一,因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成为含义复杂的文化符号。自电影诞生以来,外白渡桥频繁出现在电影作品中,表征不同的意味。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世博中国馆等同样带有鲜明上海印记的载体相比,外白渡桥在共时性和历时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建成最早,见证了上海乃至现代中国的百年历程,另一方面它既融入外滩建筑群中,又置身于与浦东陆家嘴摩天大楼建筑群的对比中,无论从共时性空间还是历时性时间的维度,都有耐人寻味的阐释空间。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hanghai buildings, the 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Waibaidu Bridge), at the junction of the Suzhou River and Huangpu River, has a complicated meaning because of its history and special location. Waibaidu Bridge had been frequently appeared in a lot of movi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ultural geography and spatial semio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Waibaidu Bridge as a symbol of modern civilization, colonial existence, modernity and social landscape in movies of different periods.
引文
(1)冯雷:《导言:作为秩序的空间》,载冯雷:《理解空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冯雷:《理解空间》,第2页。
    (3)参见孙绍谊:《从文学研究到文化批判》,载孙绍谊:《想象的城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4)参见洪崇恩:《百年卧波渡尽几多沧桑——上海外白渡桥世纪纪念》,《文汇报》2007年8月13日。
    (5)罗兰·巴特:《埃菲尔铁塔》,载《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
    (6)参见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7)参见邢建榕:《近代上海交通工具之变迁》,《传承》2010年19期,第59页。
    (8)茅盾:《子夜》,载《茅盾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9)石川:《复活的神女:阮玲玉的银幕人生与当代意义》,《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第25页。
    (10)张一兵:《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载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9页。
    (1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36页。
    (13)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第1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