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有色金属行业盈余的持续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赖丹 ; 张依
  •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 ; 盈余质量 ; 产业链 ; 有色金属
  • 中文刊名:CKTX
  •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机构: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20
  • 出版单位:财会通讯
  • 年:2019
  • 期:No.81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Y137)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CKTX201911009
  • 页数:5
  • CN:11
  • ISSN:42-1103/F
  • 分类号:40-44
摘要
本文基于产业链视角,采用盈余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对2007~2016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盈余持续性进行测度,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盈余持续性较低,前端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明显高于后端企业。部分因素对产业链前后端企业的作用效果一致,应计项目会导致企业的盈余持续性降低,固定资产占比与无形资产占比分别与盈余持续性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和不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因素对产业链前后端企业的作用效果不同,前端企业盈余的持续性主要受经营活动影响,销售毛利率越高,企业下一期盈余越高;后端企业盈余的持续性主要受到股权制衡度、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规模的影响。
        
引文
[1]林翔、陈汉文:《增长、盈余管理和应计持续性》,《中国会计评论》2005年第1期。
    [2]吴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张崧楠:《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盈余持续性影响的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孙世攀、徐霞、汪冬梅:《盈余持续性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来自沪深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科技与管理》2011年第1期。
    [5]吕兆德、何子衡:《上市公司年度盈余持续性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6]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会计研究》2013年第5期。
    [7]宋建波、高升好、关馨姣:《机构投资者持股能提高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
    [8]李姝、梁郁欣、田马飞:《内部控制质量、产权性质与盈余持续性》,《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
    [9]Kormendi R C,Lipe R.Earnings Innovations,Earnings Persistence,and Stock Returns.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7.
    [10]Freeman R N,Ohlson J A,Penman S H,et al.Book Rate-Of-Return And Prediction Of Earnings Changes-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2.
    [11]SloanR.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12]Lev B,Thiagarajan S R.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
    [13]Richardson S A,Sloan R G,Soliman M T,et al.Accrual Reliability,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Pric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14]Rene Coppe Pimentel,Andson Braga De Aguiar.Persistence of Quarterly Earning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Brazilian Business Review,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