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者档案——《改选》与《月食》之间的李国文及其创作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rchives of the Missing——Li Guowen's Activities Between “Gai Xuan” and “Yue Shi”
  • 作者:邵部
  • 英文作者:SHAO Bu;School of Liberal Art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归来作家 ; 失踪者 ; 李国 ; 地下文学活动
  • 英文关键词:the returnee;;the missing;;Li Guowen;;potential writing
  • 中文刊名:BJ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29
  • 出版单位:北京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185
  • 语种:中文;
  • 页:BJSK201809003
  • 页数:10
  • CN:09
  • ISSN:11-1105/C
  • 分类号:25-34
摘要
在文学史的叙述中,李国文在新时期的"复出"直接与20世纪50年代的"受难"经历相连接。其间的生命历程则被以"断代史"的方式单独处理,变成了一段可以被自由剪辑的时间。这是那一批重回新时期文坛的"归来者"普遍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李国文的写作在《改选》与《月食》之间并非一片空白。一方面,他坚持"地下"写作,为"归来"做好了准备;另一方面,他又假借友人赵希向之名公开发表过一组文学作品,显示出参与主流叙述的意图。他的这些文学活动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架起了一座桥梁,将文学史叙述的"断代史"变为"通史"。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Li Guowen's activities in the new period literature was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his traumatic ordeal. The middle part of two periods ignored studiously was deleted by literary history,which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for "the returning generation of writers".During this period,he wrote secretly preparing for the return,and used a pseudonym to publish new novels,which is unknown till now. Based on it,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1950 s to the 1980 s can be reestablished.
引文
[1]邵燕祥在16岁时就已经写出了“我听见/他们的声音飘在旗帜上/——或者和我们同行/——或者死!……一手擎着匕首,一手擎着诗/我敢于走下地狱”(《短唱之二》)这类的诗句。他认为是“动荡的时代生活促成了一代人的早熟”。(《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在一般少年只懂得做一做青春微梦的年纪,他们却在家国忧患的催化下确立了矢志不移的信仰。王蒙、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李国文等莫不如此。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有学者将他们称为“第二代人”,指出:“只有被第一代人塑造着,他们才有可能接近第一代人,才有可能不被第一代人落下更多。”而且,他们“别无选择”,只愿“接受选择”,“几乎都没有怀疑”。(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78-82页。)他们与历史轻易地和解,也可以视为接受了新时期为他们做的“安排”。
    [3]李清泉.序[C]//.第一杯苦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流沙河.归来[C]//.流沙河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1949-1999[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胡平,张胜友.月食呵月食——李国文纪事[C]//.月食呵月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在崔道怡的记忆中,李国文第一次投稿是将5篇作品一同寄往编辑部,到了他的手上。见《守着这个“文”字》(《时代文学》1997年第5期)。鉴于前书是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本文拟采用这一种说法。
    [8]李清泉.半个多世纪的情谊[J].当代,1995(4).
    [9]编后记[J].人民文学,1957(5、6月合刊).
    [10]崔道怡与李国文1957年6月27日的通信。见崔道怡.小说课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第186页。
    [11]编者的话[J].人民文学,1957(10).
    [12]李国文.一曲难忘[C]//.李国文文集·第九卷淡之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3]钱理群.岁月沧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14]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李国文.作家的心和大地的脉搏——关于创作的一点感想[J].北京文学,1981(4).
    [16]李国文.由“月食”想起[C]//.中短篇小说获奖作者创作经验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17]李国文.未能忘却的记念[J].百花洲,1985(4).
    [18]崔道怡.守着这个“文”字[J].时代文学,1997(5).
    [19]李国文.未能忘却的记念[J].百花洲,1985(4).对于触发李国文托名发表作品的《奥·亨利小说选》,笔者仅查询到1954年王仲年译的《奥·亨利短篇小说选集》(平明出版社出版),前有苏联鲍·康捷尔的《序》,其中写道:“保特在银行里工作期间,被控盗用公款,一八九八年给关进了监狱,坐了四年牢。一九○二年,他迁居纽约,全心全意致力于在监禁期间早已开始了的文学活动。”仅提到了奥·亨利在狱中坚持写作一事。
    [20]李希凡.题材·思想·艺术——1961年短篇小说述评[N].人民日报,1962-02-20.
    [21]李国文.小说人生[C]//.李国文文集第九卷·淡之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2]编者按[J].百花洲,1985(4).
    [2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4]《青海湖》自1962年5、6月号合刊之后改为双月刊。
    [25]冯育柱.评《第一枪》的倾向[N].青海日报,1964-04-15.
    [26]编者按[N].青海日报,1965-02-28.
    [27]刘凯.第一枪是歌颂和美化叛徒的作品[N].青海日报,1965-01-17.
    [28]编者按[N].青海日报,1965-01-17.
    [29]李振.《第一枪》是《第四十一》的翻版——彻底批判叛徒文学《第一枪》[N].青海日报,1970-05-09.
    [30]李国文.江上数峰青[C]//.李国文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在本文中,李国文详细列举了他所接触的俄苏文学作品:李别进斯基的《一周间》、费定的《城与年》、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卡达耶夫的《时间啊,前进!》和《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革拉特珂夫《士敏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高尔基的作品、马雅可夫斯基和勃洛克的诗、伊凡诺夫的《铁甲列车》、蒲宁的作品、叶赛宁的作品、阿·托尔斯泰的作品、普里波依的《对马》、斯捷潘诺夫的《旅顺口》等。
    [31]王蒙.大块文章[C]//.王蒙文集·第4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2]李国文.楼与人的记忆[N].中华读书报,2012-11-14.
    [33]左泥.《重放的鲜花》走过的荆棘之路[J].编辑学刊.2004(4).
    [34]李国文.失去的手书[C]//.编辑大家秦兆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5]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烽火汽笛[M].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9.
    [36]李国文.我的歌——谈《冬天里的春天》的写作[C]//.新时期获奖小说创作经验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