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对1917年陈锦涛受贿案的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 Dazhao's Reflection on Chen Jintao's Bribery Case
  • 作者:时立宽
  • 英文作者:SHI Li-kuan;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 关键词:李大钊 ; 民治政治 ; 简易生活 ; 陈锦涛受贿案
  • 英文关键词:Li Dazhao;;politics governed by the people;;simple life;;Chen Jintao's bribery case
  • 中文刊名:TSG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 机构: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唐山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59
  • 语种:中文;
  • 页:TSGD201902005
  • 页数:7
  • CN:02
  • ISSN:13-1336/G4
  • 分类号:32-37+43
摘要
1917年民国政府财政总长陈锦涛受贿案引发了李大钊对腐败问题的深入思考,他重点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要解决腐败问题必须从政治和社会两方面入手,做最根本的革新,即建立民治政治,改善社会风气,提倡简易生活方式。李大钊有关腐败问题的论述,不仅展现了其思想演进的内在特点,对当今建设法制社会、廉政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In 1917, the bribery case of Chen Jintao, the finance chief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oused Li Dazhao's concern and reflection on corruption. He mainly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fundamental reformation from poli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that was to establish the politics governed by the people, to improv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o advocate a simple life. Li Dazhao's discourse on corruption not only showe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ideologic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but also had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and rule-of-law society.
引文
[1] 张培田,孙永波.民国京师检察第一要案史料刍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8):107.
    [2]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2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370.
    [3]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白坚武.白坚武日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5.
    [5] 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02(2).
    ① 主要指的是从1916年李大钊回国到五四运动前。
    ② 在中国知网,以“李大钊廉政思想”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仅有1篇,详见彭积冬发表在《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上的论文《李大钊廉政思想浅析》。
    (1)民国初期,禁烟成为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与诉求,然而1917年初,北京政府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洋商达成收买上海“存土”的协议。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反对收买烟土,批评政府的丑恶行为。最终,迫于民众压力,北京政府不得不将上海“存土”全部销毁。
    (2)1917年春,刚刚成立不久的津浦铁路管理局曝出一起全国性舞弊丑闻,本来只需120万元就能购得的火车货车车厢,竟然花了430万元的租金与洋商签订了15年的租赁合同,后经查办,局长王家俭等三人有贪腐受贿行为。
    (3)见《晨钟报》,1917年4月17日。
    (4)见《公言报》,1917年3月27日。
    (5)案件亲历者、时任财政部参事的贾士毅后来回忆:“那时段祺瑞和国民党的政见发生冲突,陈总长有着国民党的背景,所以段祺瑞左右一班人对他不满意,到了六年四月,因为涉嫌炼铜厂受贿案,段祺瑞就把他交给地方审检厅审理。”当时财政部的另一位亲历者李景明回忆:“未几而炼铜厂之案发生,盖交通系人欲上台,而藉端以陷民党之阁员。乃公举巨商请包办炼铜事,行贿于陈、殷,而虞熙正、贾士毅有介绍之嫌疑,于是而陈等皆下狱。”由这些言论可以看出,陈锦涛案夹杂着复杂的政争、党争因素。李在全:《民初的司法、传媒与政争——对1917年一桩高官案件的考析》一文,对陈锦涛案涉及的党争与政争因素也有着深入的探析。
    (6)殷汝骊,字铸浦或铸夫,1908年东渡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科,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民国成立后当选为国会议员,1917年时任财政部次长。
    (7)《宪法公言》同仁合影中,殷汝骊赫然在列。白坚武日记中也记录了法政同仁与殷汝骊的交游。由此可见殷汝骊与《宪法公言》同仁的密切关系。
    (8)李大钊在文章中形容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方面是民国,另一方面又保留清室;一方面宪法规定信仰自由,另一方面又规定以孔道为修身大本;一方面标榜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又鼓吹贤人政治;一方面规定禁止重婚,另一方面又允许纳妾……(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