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中的朝鲜语汉字音汉源词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with Sino-Korean Pronunciations in the Manchu Language
  • 作者:王奕桦 ; 葛佳琦
  • 英文作者:WANG Yihua;GE Jiaqi;
  • 关键词:朝鲜语汉字音 ; 满语汉字音 ; 语言接触
  • 英文关键词:Sino-Korean pronunciation;;Sino-Manchu pronunciation;;language contact
  • 中文刊名:MZYW
  • 英文刊名: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 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05
  • 出版单位:民族语文
  • 年:2019
  • 期:No.235
  •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7M621335)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MZYW201901004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216/H
  • 分类号:45-56
摘要
满语中有部分汉语借词所反映的汉字读音体现出朝鲜语汉字音所特有的历史音变规律,与朝鲜语汉字音有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文章确认这些词反映的汉字读音构成一个与朝鲜语汉字音高度相似的汉字音系统。我们推测这部分借词很有可能是通过朝鲜语这一媒介借入满语的。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some Chinese loanwords in the Manchu language reflects rules of historical sound changes peculiar to the Sino-Korean pronunciations and shows strict correspondences with Sino-Korean sounds. Through comparing the Sino-Korean pronunciations and the sou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se loanwords, we generalize the rules of the phonetic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n confirm that the pronunci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se words constitute a sound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highly parallel to that of Sino-Korean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phonetic correspondences 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that many Korea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were enlisted into the Manchu Eight Banners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 speculate that these Chinese loanwords are borrowed into the Manchu language not directly from Chinese but via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As to the exceptions to the phonetic correspondence rules, only a preliminary speculation is provided while more awaits further future research.
引文
爱新觉罗·瀛生:《满语和汉语的互相影响》,《满族研究》1987年第1期。
    鲍明:《nahan与karan、hūlan--满语语境中的炕及炕的发明与演变》,《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00期。
    柴妙甜:《试论满洲八旗中的朝鲜人--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中心》,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崔宰宇:《汉清文鉴简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
    戴光宇:《满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研究》,《满语研究》2016年第2期。
    鄂尔泰、徐元梦:《无圈点字书》,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741]年。
    付博:《清入关前经济类型与财政政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清高宗]弘历:《御制增订清文鉴》,吉林出版集团,2005[1771]年。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增益:《新满汉大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季永海:《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满语研究》1985年第1期。
    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得春:《漫谈朝鲜语和满语的共同成分》,《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z1期。
    李得春:《韩国汉字音韵母系统的几个特征》,《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
    李得春:《朝鲜语汉字词和汉源词》,《民族语文》2007年第5期。
    刘晨:《明代辽东沈阳中卫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刘沛霖:《韩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
    马旭东:《关于满文的浑河与山海关的拼写》,http://abkai.net/blog/关于满文的浑河与山海关的拼写/,2012年2月12日。
    苗嘉芮:《〈御制清文鉴〉拼写汉语借词尖团音的特点》,《满语研究》2017年第2期。
    潘悟云:《朝鲜语中的上古汉语借词》,《民族语文》2006年第1期。
    平田昌司:《清代鸿胪寺正音考》,《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钱曾怡:《烟台方言报告》,齐鲁书社,1982年。
    钱曾怡、曹志耘、罗福腾:《诸城方言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钱曾怡、太田斋、陈洪昕、杨秋泽:《莱州方言志》,齐鲁书社,2005年。
    邰利明:《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佟永功、关嘉禄:《试谈满文中的汉语借词》,《满族研究》1985年第1期。
    佟永功、关嘉禄:《乾隆朝“钦定新清语”探析》,《满族研究》1995年第2期。
    汪晶石:《朝鲜与清朝私贸易研究--以后市贸易为中心》,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王丹妮:《清入关前的沈阳方城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乌日根:《满语借用汉语的方式和方法》,《满语研究》1992年第1期。
    于慧:《论满语借用汉语的语言学改造特点及其融合规律》,北方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张虹、程大鲲、佟永功:《乾隆朝“钦定新清语”》(三),《满语研究》1995年第2期。
    长山:《满语中汉语借词特点分析》,《满语研究》2014年第2期。
    赵杰:《论满语中汉语借词的发展》,《语文研究》1988年第4期。
    赵杰:《满语、朝鲜语语音对应规律探拟》,《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国际满学研讨会,1999年。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医古籍出版社,2017[1765]年。
    赵志强:《老满文研究》,《满语研究》2003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1)为方便对照,原文朝鲜语、满语使用转写之处,这里改写成国际音标。汉语方言读音中,括号内的声调表示语流变调。
    (1)或者可以视为官话的一种文读层次。
    (2)北京方言引自《现代汉语词典》(2012);莱州方言引自钱曾怡等(2005);烟台方言引自钱曾怡(1982);朝鲜语汉字音引自《韩汉大词典》(2004)。“灼”字钱曾怡等(2005)、钱曾怡(1982)未收,我们分别依照原丽芬女士(莱州籍)、张俊女士(烟台籍)的发音补入。
    (1)此词汉译“盛京”,应当是基于满语动词“兴盛”mukt?mpi的词干mukt?-创造的固有词。
    (1)朝鲜语存在连读变音的现象,根据连音规律,归属于前一音节的韵尾-n(?)与归属于后一音节的声母?-(?)将同化成-ll-。
    (1)fulkiɑn可能也与中世蒙古语“红” hula’an有关。李得春(1981)、赵杰(1999)认为fulkiɑn对应韩语pulk?n(??)←p?lk?n(??)。
    (2)见《尚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左传》“夫礼,天之经也”及杜预注“经者道之常”。
    (1)比较北京官话“堂”tɑ?3?、“厅”ti???与满语“堂”称作tɑ??in、“厅”称作ti??in,可见满语表示这类建筑的词往往可以拆分成“汉字音+-?in”。
    (2)戴光宇(2016)推测此词中的tɑm-来自中古汉语“担”(中古汉语拟音*tɑm)。我们认为,单就“担”字而言这样的解释已经非常有说服力,但是与中古汉语“子”(中古汉语拟音*(50)?)相比,应该说此词中的-Uɑn与朝鲜语汉字音“子”Ua←U?还是更为相似一些,所以我们还是将这个词整体视作朝鲜语汉字音借词。
    (1)χɑpkiɑmpi词末的-mpi是满语动词词尾,m该单纯地归于-mpi一侧还是同时归于χɑpkiɑm-一侧,仅凭语音难以断定。这里暂且认为音位m跨语素。另外,朝鲜语汉字音“欠”现一般读h?m(?),这里选用了不常用的读音。
    (2)女真语此词作?ɑlɑ(金光平、金启孮1980)。
    (3)我们认为χ?lq?n词末的-q?n是形容词词尾。
    (4)或说地名“叆河”ɑiχɑ的词源是同音词“琉璃”ɑiχɑ。
    (5)本例与上例“叆河”中“河”读χɑ的情况固然也可以用元音和谐现象解释:*li?ux?→li?uχɑ、*ɑix?→ɑiχɑ。但考察满语中“浙江”U?kiɑ?(■jegiyang)、“杭州”χɑ?U?u(■hangjeo)、“凤凰城”fuχɑUɑn(■fuhacan)等汉源词地名,阴性主元音?、u和阳性主元音ɑ共存,并未发生元音和谐,因此我们认为用元音和谐解释这些词或许不是最合适的办法。
    (6)依照朝鲜语汉字音逐字读应当读to?kua(??)。冬瓜与西瓜同属葫芦科南瓜族植物,两者外形上有一定相似性,表示前者的词有可能发生语义变化而改为表示后者。
    (7)我们认为此词发生过元音和谐:*t?ku→t?q?。
    (8)朝鲜语汉字音“瑁”现一般读mo(?),这里选用了不常用的读音。
    (1)女真语此词作s?ɡ?(金光平、金启孮1980),满语s?很可能是s?ɡ?缩合而来。准确地说,这里对应朝鲜语汉字音的实际上是女真语s?ɡ?的s?-,而此处的-ɡ?可能对应满语借词之后常有的词尾-k?(-??|?_),如满语“线”?irk?对应朝鲜语“丝”sil(潘悟云2006),满语“功”ku???对应汉语“功”。戴光宇(2016)推测此词来自上古汉语“岁”,我们认为假设此词来自朝鲜语汉字音似乎已经足够解释。
    (2)李得春(2005)举例说明,汉语具有y类介音(即合口三等字)的字,朝鲜语汉字音只用i或u介音对译。本例“圈”读u介音,显然是朝鲜语汉字音特征。满语汉字音一般严格区分-n韵尾与-?韵尾,但汉源词中常见本应读作-n韵尾的汉字在具有s-、?-声母的音节前读作-?韵尾,如“幡子”fɑ?s?(■fangse)、“本事”p??s?(■bengse)、“寒食”χɑ??i(■hangsi)、“观席”quɑ??i(■guwangsi)。因此,我们认为quɑ?s?很可能也来自*quɑn+-s?。
    (3)鲍明(2011)认为,nɑχɑn是满语“停止,止住,罢休”nɑqɑmpi的词源。我们认为词首的nɑ-来自满语nɑ“土地”(na),之所以在χɑn前再加上nɑ而成词,可能是为了与满语χɑn“可汗”(■han)区分。
    (1)10世纪时高丽王朝的医师和银器匠就到女真人住地上服事(李得春1981),明末清初之际的一系列战争更是导致大量朝鲜军民进入女真人地区,成为后世满族的一个重要来源。据柴妙甜(2015)研究,分属43姓氏的157个朝鲜家族加入满洲八旗,从事满朝翻译、情报收集、编辑出版,在外交、军事与文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四库全书》副总裁官金简就是其中翘楚。
    (1)李得春(2005)指出,二等字在朝鲜语汉字音中一般不带i介音,咸山摄喉牙音三等字在朝鲜语汉字音中一般也不带i介音。
    (2)“世代”Uɑlɑn←?ɑlɑ、“年、岁”s?←s?ɡ?等女真语中已经存在的词的借入时代应当更早一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