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关于“文化战争”的前奏和先导——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百年记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deological War”:A Prelude and Pilot on “Cultural Warfare”——A Centu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20th Century
  • 作者:殷国明
  • 英文作者:Yin Guoming;
  • 关键词:文学思想战 ; 文学批评 ; 文化战争 ; 革命 ; 话语权
  • 中文刊名:PSHW
  • 英文刊名:Shanghai Cultur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4-20
  • 出版单位:上海文化
  • 年:2019
  • 期:No.171
  • 语种:中文;
  • 页:PSHW201904001
  • 页数:17
  • CN:04
  • ISSN:31-1655/G0
  • 分类号:7-21+81+128
摘要
就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来说,自杜亚泉提出"思想战"以来,文化意识形态场域的思想斗争就愈演愈烈,络绎不绝。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围绕着中国前途和命运、中国向何处去的主旨,思想战进入了空前激烈的状态,文学批评的论争也无不卷入文化战争的战火硝烟之中,成为争夺思想话语权的前沿阵地,不断上演充满悲欢离合的历史多幕剧。
        In terms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20 th century,the struggl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deolog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since Du Yaquan proposed "Ideological War".Especially after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ideological war with its focus on what is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China and where China goes has entered an unprecedented fierce state from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to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The debate in literary criticism is also involved in this cultural warfare,acting as a frontier for ideological and discursive power,and embodying a full-length historical drama full of joys and sorrows.
引文
(1)胡适:《吴虞文录序》,《吴虞文录》,《民国丛书》第2编,第7页。
    (1)利玛窦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被视为在中国天主教传教事业的奠基人。据说,自1581年受耶稣会派遣与另一名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一起到澳门后,他就刻苦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为走进中国社会,取得中国人的信任,他还穿起和尚的袈裟。他在传教中,一面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熟悉中国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一面广泛与文化人结交,了解中国文化。为此,他又于1594年脱下了袈裟,换上了儒服,并为自己起了中国名字,名利玛窦,号西泰。1595年,他写成《天学实义》(后改名《天主实义》)一书,用儒家经典中的名词解释“天主”“上帝”,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都取得良好效果。
    (1)谢泳评价陈寅恪语。见谢泳:《思想利器:当代中国研究的史料问题》,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第164页。
    (2)这里所指的那次论战即指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和策略等问题上发生重大分歧,中共表示不服,苏共中央即在1963年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批评中共,而中共中央则从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名义,相继发表9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俗称“九评”,从此中苏决裂。
    (1)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00-401页。
    (1)(2)殷海光:《殷海光文集》第3卷,张斌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27页。
    (1)(2)杜亚泉:《论思想战》,原载《东方杂志》1915年3月第12卷第3号。《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8、168页。
    (1)(3)朱谦之:《奋斗廿年》,《朱谦之文集》第1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1、69页。
    (2)朱谦之:《荷心》,《朱谦之文集》第1卷,第9-10页。
    (1)(2)(3)朱谦之:《奋斗廿年》,《朱谦之文集》第1卷,第73、81、81页。
    (4)高长虹:《狂飙社出版物预告》,《高长虹全集》第3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1)(2)蒋中正:《中国之命运》,中正书局,1943年,第174、174-175页。
    (3)朱谦之:《战后文化展望》(民国卅四年七月四日,梅县),《朱谦之文集》第2卷,第178-179页。
    (1)陈伯达等:《评〈中国之命运〉》,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5年。
    (2)蒋中正:《中国之命运》,第72、71页。
    (3)毛泽东:《两个中国之命运》,《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74-97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