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个人主义”兴衰史——兼论其与“社会主义”“团体主义”的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History of Individualism arou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ism and Collectivism
  • 作者:杨念群
  • 英文作者:Yang Nianqun;
  • 关键词:五四运动 ; 个人主义 ; 社会主义 ; 团体主义 ; 社会有机体论
  • 中文刊名:JDSY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近代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230
  • 语种:中文;
  • 页:JDSY201902001
  • 页数:22
  • CN:02
  • ISSN:11-1215/K
  • 分类号:5-25+161
摘要
"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渴求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的五四青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不久,对"个人主义"的正面阐扬逐步退潮,与奉献"国家""社会"相比,单纯追求个人独立几乎成为"自私自利"的代名词,反复遭到批判。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主义"与中国崇尚群体道德伦理的传统相抵触,二是一战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个人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其启蒙价值遭到严重质疑。抗战全面展开后,救亡图存的时局亦有利于"社会有机体论"和"团体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个人主义"遂彻底走向没落,最终让位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化色彩的集体主义精神。
        Individualism was one of the major intellectual themes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It had enormous impact on the May Fourth youth who were eager to pursue individual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 However,soon after the May Fourth and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the discourses advocating individualism gradually diminished. In contrast to the devotion to the nation and society,the pure pursuit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was almost regarded equal to egoism and criticized frequently.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First,individualism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hat values the collective high. Second,due to the rise of socialism after WWI,individualism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apitalism and private ownership was questioned severely.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total war agains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the situation was suitable for the spread of the theories of social organism and collectivism,so individualism completely lost popularity and was replaced by collectivism in terms of ideology.
引文
(1)以往学界只有个别学者对此有所关注,罗志田曾提到,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许杰先生曾回忆,“五四”后期,在欢迎德、赛两先生之外,又提出欢迎“莫拉尔小姐”的口号。参见罗厚立《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读书》1999年第5期,第37页;鲁萍《“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外的关怀——从“穆姑娘”的提出看新文化运动时期道德革命的走向》,《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杨国强:《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上)》,《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8期。
    (3)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第16页。
    (4)参见沟口雄三著,郑静译《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0—38页。
    (5)黄克武:《严复与中国式“个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黄瑞霖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页。
    (6)杨度:《〈游学译编〉叙》,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7)《社说·中国之改造》,《大陆》1903年第3期,第5、10页。
    (8)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民报》1906年第2期,第10—11页。
    (9)八木光贯著,光益译:《个人主义教育》,《新民丛报》第4卷第22号,1906年12月,第1—2页。
    (10)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11)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5—57页。
    (12)莎泉生:《个人主义之研究》,《牖报》,1908年第8号,第3页。
    (13)莎泉生:《个人主义之研究》,《牖报》,1908年第8号,第12页。
    (14)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第1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15)陈独秀:《一九一六》,《独秀文存》第1卷,第45页。
    (16)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易卜生专号》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第497页。
    (17)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易卜生专号》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第503—504页。
    (18)蒋梦麟:《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教育杂志》第11卷第2期,1919年2月,第27—28页。
    (19)谷文:《社会教育谈(一):教育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之趋势》,《苏岛教育月刊》第2卷第2期,1921年,第5—6页。
    (20)朱亦松:《个人主义之经济的机能》,《科学》第10卷第1期,1925年5月,第16页。
    (21)朱亦松:《个人主义之经济的机能》,《科学》第10卷第1期,1925年5月,第36页。
    (22)开时:《人格的个人主义》,《妇女杂志》第11卷第2期,1925年2月,第308—310页。
    (23)即使以《群己权界论》之名翻译过弥尔《论自由》的严复,在翻译过程中也对德国的人文主义的个人理想做出了变通理解,如他把Individual与Self翻成“小己”而不采日人翻译的“个人”,弥尔对个人多元性发展之强调消失了。因而开创出近代中国“小己、国群”与“小我、大我”的论述模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也在近代历史演变之中成为通用的谚语。黄克武认为,严复所陈述的是一种“非弥尔主义式的个人自由与尊严”。他一方面肯定个性的发展具有终极意义,另一方面,这一自由是植根于自我由宇宙而来的道德力量,来克服自我中心,并追求人道的实现与群体的福祉。此一想法接近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也必然会将目标置于群己利益之平衡与融合。参见黄克武《严复与中国式“个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黄瑞霖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97页。
    (24)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47页。
    (25)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42页。
    (26)马寅初:《个人主义之将崩溃》,《银行周报》第19卷第41期,1935年10月,第2页。
    (27)马寅初:《个人主义之将崩溃》,《银行周报》第19卷第41期,1935年10月,第9页。
    (28)马寅初:《个人主义之将崩溃》,《银行周报》第19卷第41期,1935年10月,第6页。
    (29)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7月,第60—61页。
    (30)健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芦墟报》,1922年8月25日,第2版。
    (31)陈鸿勋:《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云南训政半月刊》1929年第9期,第17页。
    (32)王学孟:《教育目的上的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时代论坛》第3卷第3期,1944年6月,第31页。
    (33)杨孝苍:《个人主义之于新中国》,《新民报半月刊》第5卷第17期,1943年9月1日,第9页。
    (34)华林:《艺术与无政府主义》,《民钟》第2卷第1期,1927年1月,第47—48页。
    (35)何畏:《个人主义艺术的灭亡》,《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第15页。
    (36)仿吾:《文学家与个人主义》,《洪水》第3卷第34期,1927年9月,第415—416页。
    (37)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流沙》1928年第1期,第22页。
    (38)黄药眠:《非个人主义的文学》,《流沙》1928年第1期,第24—26页。
    (39)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语丝》第4卷第22期,1928年5月,第2页。
    (40)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语丝》第4卷第22期,1928年5月,第4页。
    (41)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语丝》第4卷第22期,1928年5月,第5页。
    (42)淑美:《从非个人主义的文学谈到文人的“行”的问题》,《江汉思潮》第3卷第2期,1935年8月,第81页。
    (43)巴人:《与天佐论个人主义书》,《鲁迅风》1939年第18期,第299—300页。
    (44)巴人:《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文艺阵地》第3卷第1期,1939年4月,第816页。
    (45)巴人:《展开文艺领域中反个人主义斗争》,《文艺阵地》第3卷第1期,1939年4月,第820页。
    (46)聿飞:《从个人主义到集团主义——现代思想的第三个特征》,《现代评坛》第1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2页。
    (47)曹树勋:《教育上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之消长与协调》,《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2期,1934年8月,第2—6页。
    (48)朱枕薪:《布尔什维雪姆与个人主义》,《国风日报·学汇》第443期,1924年12月19日,第5页。
    (49)志方:《打倒个人主义》,《向前进》第6、7期合刊,1927年7月,第50、51页。
    (50)寄梦:《个人主义与党的生活》,《雁门旬刊》第4、5期合刊,1928年4月,第74页。
    (51)寄梦:《个人主义与党的生活》,《雁门旬刊》第4、5期合刊,1928年4月,第76页。
    (52)张学伊:《个人主义与现代青年》,《民国日报·觉悟》,1928年1月9日,第1版。
    (53)曹汉奇:《新个人主义》,《南开大学周刊》第92期,1930年10月21日,第9—11页。
    (54)丽水适生:《评“新个人主义”》,《南开大学周刊》第93期,1930年10月28日,第16页。有学者已指出,“社会有机体论”经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如《群学肄言》之后,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成为对社会的想象的方式。参见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72页。
    (55)常燕生:《对于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文学潮流的抗议》,《国论》第1卷第1期,1936年1月,第3—12页。
    (56)伯韩:《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文化讲话)》,《中学生》第50期,1941年11月,第70页。
    (57)鲁迅:《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58)陈康时:《低能的个人主义》,《南华评论》第1卷第13期,1931年8月,第13页。
    (59)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月》第3卷第4期,1930年6月,第6页。
    (60)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月》第3卷第4期,1930年6月,第7页。
    (61)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新月》第3卷第4期,1930年6月,第7页。
    (62)张熙若:《国民人格之培养》《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第15页。
    (63)张熙若:《国民人格之培养》,《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第16页。
    (64)胡适:《个人主义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第2页。
    (65)胡适:《个人主义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第4页。
    (66)叶青:《胡适批判》,辛垦书店1933年版,第6页。
    (67)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71—73页。
    (68)彭:《个人主义》,《社会新闻》第4卷第29期,1933年9月,第480页。
    (69)余焕模:《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修养》,《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市刊》1937年第6期,第24—25页。
    (70)李芳柏:《中国文化之来源与个人主义之流毒》,《新亚》第1卷第2期,1939年9月,第62—63页。
    (71)孙伟真:《论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崇德年刊》1939年第11期,第2页。
    (72)李直:《“封建人物”和个人主义》,《大陆》第2卷第2期,1941年6月,第9页。
    (73)屈强:《论个人主义文艺思想的排斥与今后新文艺的去向》,《花果山》第2期,1949年1月,第1—2页。
    (74)沁云:《享乐主义的臭虫》,《学生》第2卷第6期,1944年3月,第22页。
    (75)凌文:《罩着漂亮外衣的英雄主义》,《学生》第2卷第6期,1944年3月,第18页。
    (76)《怎样克服个人主义:大家的意见》,《学生》第2卷第6期,1944年3月,第20页。
    (77)古罗:《恋爱至上主义与独身主义》,《学生》第2卷第6期,1944年3月,第21页。
    (78)徐如免:《个人与群:所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民主周刊》(昆明)第1卷第19期,1945年5月,第8页。
    (79)卓呆:《个人主义者》,《星期》第47号,1923年1月21日,第5—9页。
    (80)石瑛:《与个人主义的我告别:断指日记两则》,《北大半月刊》第6期,1948年6月,第15—17页。不少杂志刊载了对这个事件的评论,如《东吴生活》1948年第2期上就刊有《砍指为警,告别个人主义》的文章;《清华旬刊》1948年第9、10期也载有《抛弃个人主义》,对石瑛断指事件予以报道评论。
    (81)石瑛:《与个人主义的我告别:断指日记两则》,《北大半月刊》第6期,1948年6月,第15—17页。
    (82)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5、1496页。
    (83)曙英:《拿原则精神来代替个人主义:二种文件读后感》,《正报》第2卷第49期,1948年7月,第21页。
    (84)甦旅:《怎样为人民服务?什么是个人主义?》,《知识》第8卷第2期,1948年8月,第18页。
    (85)路又明:《彻底斩断个人主义想法》,《新华周报》第1卷第12期,1949年6月,第2页。
    (86)流金:《论个人主义》,《天风》第5期,1945年4月,第6—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