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证据概念:“修正的事实说”重申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cept of Evidence: Reasserting the “Revised Theory of Facts”
  • 作者:周洪波
  • 英文作者:Zhou Hongbo;Law School ,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 关键词:诉讼证据概念 ; 证据事实 ; 待证事实(主张、判定) ; 法律相关性
  • 英文关键词:concept of evidence in litigation;;evidence facts;;factum probandum(advocates,judgments);;legal relevance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4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74
  • 基金: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错案治理视野中的印证规则研究”(项目编号18BFX084);;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刑事证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NCET-13-09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6006
  • 页数:13
  • CN:06
  • ISSN:33-1149/C
  • 分类号:55-66+157
摘要
关于诉讼意义上的证据概念,我在近十年前提出了有别于传统"事实说"的一种修正学说,主张证据是指与待证事实(主张、判定)具有法律相关性、摆在裁判者面前可直接观察认识的外在事实。鉴于证据概念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和规范意义,因此,在其仍处众说纷纭的情势下有必要重申"修正的事实说",尽管这一学说受到了一些质疑,但在明晰诉讼证明推理认知结构、"事实"的构成和证据运用的法律规限原理之基础上,仍可以得到有效的维护。不过,为了避免一些无关紧要的争议,之前的表述也可以具体化为:证据是指摆在裁判者面前可以直接观察认识、与待证事实(主张、判定)具有事理相关性并受一定法律规限的外在事实。重申"修正的事实说"的核心意义在于,明晰证据与证明对象以及二者关系之间的区别,从而将诉讼证明的争议问题聚焦于证据的法律相关性问题。
        About ten years ago, I ever put forward a theo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n the concept of evidence in litigation, which I called the "revised theory of facts", holding that evidence in litigation are extrinsic facts which have legal relevance to the factum probandum(advocates, judgments) and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by the fact-finders. Since the concept of evidence has great analytic and regulatory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reassert the "revised theory of fact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hallenges to this theory, it can be well defended by the process of inference in litig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facts", and the legal rules on the use of evidence. However, 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disputes, my theory can be reexpressed as: evidence are extrinsic facts before fact-finders which can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are relevant to the factum probandum(advocates, judgments) and governed by legal rules. Compared with this theory, we can see that the "theory of material" adopted by the present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other popular theories are all questionable in some way. The key importance in reasserting the "revised theory of facts" lies in that it can clearly define evidence and factum probandum(advocates, judg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us to focus the proof in litigation on the legal relevance of evidence.
引文
(1)周洪波:《修正的事实说:诉讼视野中的证据概念新解》,《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第88~100页。
    (2)张斌:《证据概念的学科分析---法学、哲学、科学的视角》,《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46页;阚道祥:《证据客观性辨析---以证据大辩论为主线》,《研究生法学》2013年第3期,第45~46页。
    (3)金岳霖:《知识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8、738~748页;彭漪涟:《事实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25页。
    (4)(6)(7)孙远:《证据概念否定论---从证据概念到证据法基本概念体系》,《中国刑事法杂志》2016年第2期,第45、48~50、47~48、47~48页。
    (5)(20)张斌:《证据概念的学科分析---法学、哲学、科学的视角》,《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44~145、146页。
    (8)该批评是在本人参加2019年5月18日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的“法学基本范畴·证据”学术研讨会时,与会的张保生教授提出的。
    (9)周洪波:《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据相关性---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比较分析》,《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第90~93页;周洪波:《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165页。
    (10)董坤:《证据、定案的根据---对〈刑事诉讼法〉第48条的解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第106~107页。
    (11)万毅:《证据概念及其分类制度批判---法解释学角度的反思》,《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第135~139页。
    (12)裴苍龄:《形式证据观的终结》,《河北法学》2013年第5期,第16页;裴苍龄:《彻底清除证据问题上的盲点》,《现代法学》2017年第5期,第105~115页。
    (13)张保生等著:《证据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5页。
    (14)张保生等著:《证据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张保生:《事实、证据与事实认定》,《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117页。
    (15)刘婉婷、杨瑗华:《刑事诉讼法下证据的内涵及性质再论》,《河北法学》2018年第6期,第172、166页。
    (16)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与证明》,《证据科学》2013年第6期,第761~762页。
    (17)熊志海、王静:《证据之生成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4期,第70页;周千淇:《证据概念与形式问题研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视角》,《法律适用》2013年第8期,第53页。
    (18)申君贵、谭曙平:《诉讼证据概念与特征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61、62页。
    (19)陈瑞华:《证据的概念与法定种类》,《法律适用》2012年第1期,第26~28页。
    (21)余伟:《证据的界说---以字典释义为中心的历史语义学分析》,《证据科学》2014年第4期,第411~413页。
    (22)林劲松:《证据真实性的回归---兼论证据概念的解释方法》,《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01~105页。
    (23)陈波:《“以事实为根据”还是“以证据为根据”---科学研究和司法审判中的哲学考量》,《南国学术》2017年第1期,第33~37页。
    (24)唐世齐、焦俊峰:《法定证据概念的误区:基于似真性证据理论的批判》,《求索》2012年第1期,第143~145页。
    (25)陈莹、丛杭青:《证据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认识论重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98~99页。
    (26)孙远:《证据概念否定论---从证据概念到证据法基本概念体系》,《中国刑事法杂志》2016年第2期,第44~45页;韩旭:《证据概念、分类之反思与重构》,《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第150页。
    (27)(29)周洪波:《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之争中的四大误区》,《清华法学》2008年第5期,第127~133、133~138页。
    (28)[英]苏珊·哈克著,刘叶涛等译:《证据与探究---对认识论的实用主义重构(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39~340页。
    (30)周洪波:《实质证据与辅助证据》,《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160~16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