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国家: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剖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agination of the State: A Survey of “Dreams of the New Year” in Oriental Magazine in 1933
  • 作者:郭丽萍
  • 英文作者:GUO Li-ping;
  • 关键词:想象国家 ; 新年的梦想 ; 民众 ; 计划经济 ; 大同世界
  • 中文刊名:FJS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28
  • 出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1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地理学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为11BZS084)
  • 语种:中文;
  • 页:FJSX201806016
  • 页数:11
  • CN:06
  • ISSN:35-1016/C
  • 分类号:125-134+177
摘要
1933年《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向社会征文,144位参与者的梦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关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思考。从参与者的人脉网络、学术主张、政治取向来看,这一活动反映了左翼知识人的国家想象。主权在民的现代民族国家原则之下,他们强调民众在未来国家中的地位与意义;在建构未来国家经济体制方面,他们似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共同追求,但在建设目标、达及路径方面又有明显分歧;他们基于"反帝"的共同经历定位未来中国与世界,望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实现"大同世界"成为共识。
        The solicit articles about"Dreams of the New Year"in Oriental Magazine expressed the leftwing intellectuals'imagination of state.Based on principles of popular sovereignty,the intellectual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or people such as workers and put them to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future state.In order to develop economy fast,the intellectuals apparently agreed planned economy and advocated socialism,but what they pursued in constructing the state economical system was different.With the consensus about anti-imperialism,they hoped that capitalism should be transcended in China and the society of great harmony would come in future.
引文
(1)《东方杂志》1933年第1期刊登142位参与者的“梦想”,第2期又以“梦想补遗”补登朱自清、梁漱溟的“梦想”。
    (2)记者《读后感》,《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1933年1月。
    (3)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44-50页;郑大华:《“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7-33页;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东岳论丛》2015年第7期,第54-61页。
    (1)相关研究见李华兴等:《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俞祖华:《民国知识分子对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不同设计---以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为重点》,《东岳论丛》2013年第6期,第26-36页;陈廷湘:《现代性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其变异》,《史学月刊》2011年第5期,第52-67页;姜义华:《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及其现代嬗变》(上、下),《河北学刊》2011年第2、3期;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整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2)1879年之前出生者3人;1880至1889年间出生者16人;1890至1899年间出生者为49人;1900年后出生者39人。
    (3)倪文宙:《埋头编辑五年》∥《回忆中华书局》(上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7、108页。
    (4)《三联书店大事记上(1932-1951》,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15页。
    (1)《三联书店大事记上(1932-1951》,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11页。
    (2)陈瀚笙:《陈瀚笙回忆录:四个时代的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第35页。
    (3)陈福康编:《郑振铎年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36-137页。
    (4)郑大华、谭庆辉:《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44-58页。
    (5)陆米强:《中共建党前后几帖照片的考订》,《档案与史学》2002年第4期,第49-51页。
    (6)张辉锋、陶园园:《中共国际传播的领导人金仲华》,《新闻前哨》2012年第6期,第54页。
    (7)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现代》1932年(第1卷)第3期,第382页。
    (8)田伏隆《我国近代哲学家李石岑》,《求索》1985年第2期,第95-97页。
    (9)开明、商务、中华等出版机构是虽说在当时影响比较大,但他们毕竟只是出版界的一部分。当时仅在上海即有书店五六十家,见张新强:《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出版、流通与阅读(1927-1937年)》,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博士论文,第32页。
    (1)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页。
    (2)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20页。
    (3)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第39-46页。
    (4)12位“梦想者”使用“国民”一词,23人使用“民众”,15人使用“大众”、1人使用“群众”。
    (5)楼适夷、郁达夫、娄立斋、严灵峰、汪漫铎、何思敬的“国家的梦想”,载《东方杂志》30卷1号,以下有关“国家的梦想”各注出处相同。
    (6)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856页。
    (7)张宝星、白也、俞颂华、一南的“国家的梦想”。
    (8)罗叔和、张锡昌、李宗武的“国家的梦想”。
    (1)微知、张锡昌的“国家的梦想”。
    (2)张锡昌、张宝星、罗叔和的“国家的梦想”。
    (3)张耀曾的“国家的梦想”。
    (4)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5)共有27人在梦想中使用了“阶级”一词。
    (6)邵塚寒、张宝星、汪漫铎的“国家的梦想”。
    (7)记者《读后感》,《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
    (1)严灵峰、邹韬奋、张宝星、张锡昌的“国家的梦想”。
    (2)张耀曾、微知的“国家的梦想”。
    (3)胡达夫、张锡昌、张宝星“国家的梦想”。
    (4)黄华节、周毓英、张耀曾的“国家的梦想”。
    (5)关于1930年代统制经济思潮的研究,见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第五章第一节《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由放任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44-273页;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史林》2008年第2期,第33-47页;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150-176页;黄岭峻、宁:《“统制经济”思潮述论》,《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第62-68页;周蕊:《李权时统制经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张连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统制经济思潮与自由主义者的反应》,《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第27-31页;孙建国《20世纪30年代章乃器信用统制经济思想评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60-65页。
    (6)(7)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46、247、253页。
    (8)寒松:《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生活》第8卷第46期,1933年11月18日。
    (1)武育幹:《实施统制经济》,《申报》1932年10月10日。
    (2)周宪文:《统制经济之研究》,《学艺》第11卷第9号,1932年11月15日。
    (3)诸青来:《统制经济与中国》,《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1935年3月。
    (4)穆藕初:《统制经济与中国》,《银行周报》第17卷第37号,1933年9月26日。
    (5)章乃器:《经济统制与银行》,《银行周报》第18卷第44期,1934年11月13日。
    (6)周蕊:《李权时统制经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第64页。
    (7)张君劢的“国家的梦想”。
    (8)翁贺凯:《“国家社会主义下之计划经济”---张君劢19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论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78-83页。
    (9)周毓英的“个人的梦想”。
    (10)熟悉周毓英、熟悉30年代上海思想界的胡秋原曾说:“民国22年,政府之刊物多有介绍及主张效法德意政体之文章,最初公开办以‘法西斯蒂’为名之杂志殆为周毓英(原创造社左翼作家)”,见《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台北:学术出版社,1983年,第134页。
    (11)袁道丰的“国家的梦想”。
    (12)俞寰澄的“国家的梦想”。
    (1)严灵峰、周还、汪漫铎、何思敬的“国家的梦想”。
    (2)超过20人直接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梦想。
    (3)周毓英、龚德柏、盛止戈、钱啸秋、施蜇存、艾逖生、傅东华、慕洁的“国家的梦想”。
    (4)查士元、邹韬奋、滕白也的“国家的梦想”。
    (5)滕白也、张耀曾、曾觉之的“国家的梦想”。
    (6)周伯棣的“国家的梦想”。
    (7)赵何如、郑晓沧、俞颂华的“国家的梦想”。
    (8)姚楚英、盛止戈的“国家的梦想”。
    (9)陈时、龚德柏的“国家的梦想”。
    (10)倪文宙、徐伯璞、盛止戈、姚楚英的“国家的梦想”。
    (11)曾觉之的“国家的梦想”。
    (12)关于近代以来大同思想的研究见臧世俊:《大同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学术研究》1983年第5期,第73-78页;操申斌:《对中国近代几种大同思想的评说》,《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第312-314页;鲁法芹、蒋锐:《晚清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与传统大同理想的激活》,《江汉论坛》2012年第9期,第22-27页;林芳:《“大同”概念的近世转化与中共早期社会理想之形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第1期,第100-110页。
    (1)柳亚子、谢冰莹、顾凤城、吴嵩庆的“国家的梦想”。
    (2)高践四、张耀曾、范寿康的“国家的梦想”。
    (3)彭芳草、陶孟和的“国家的梦想”。
    (4)严灵峰、章克标、徐调孚的“国家的梦想”。
    (5)谢冰莹、严绂葳、邹韬奋、柳亚子、严灵峰、曾觉之、周宪文、索非、罗叔和的“国家的梦想”或“个人的梦想”。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5页。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0页。
    (8)陈廷湘:《现代性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其变异》,《史学月刊》2011年第5期,第52-67页。
    (1)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20页。
    (2)俞平伯、袁道丰、孙伯鲁的“国家的梦想”。
    (3)陈敏达的“国家的梦想”。
    (4)1939年后,戴霭庐、诸青来、曾仲鸣、李圣五、李权时、顾森千、周作人、赵叔雍等人先后投靠伪政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