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认同的构拟——基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国红学文化之乡”构筑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Regional Folkloric Identity Based on the Fieldwork of Zhangjiawan's “Home to Chinese Redology Culture”
  • 作者:毛巧晖
  • 英文作者:MAO Qiaohui;
  • 关键词:文学想象 ; 红学文化 ; 文化传统 ; 民俗认同
  • 英文关键词:literary imagination;;redology culture;;cultural tradition;;folkloric identity
  • 中文刊名:JNXB
  • 英文刊名: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1;No.243
  • 基金:北京市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文化志编纂”(批准号:京财科【2018】86号);;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JNXB201904003
  • 页数:6
  • CN:04
  • ISSN:44-1285/C
  • 分类号:14-19
摘要
文章通过对张家湾"曹雪芹墓石"发现争论、在地化的红学文化叙事与红学景观塑造、博物馆红学文化展示与传播的论述,阐释《红楼梦》对于张家湾地域叙事与文化景观的建构,以及她作为"社会情境"的参与构拟者,对于张家湾新型社区文化传统、"民俗认同"的模塑。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construction of Zhangjiawan 's regional narrativ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Zhangjiawan's"Cao Xueqin's headstone",the local cultural narrative of Redology and its landscapes,and the redology culture displayed and spread by the museum.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social context,the Redology culture mold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new community and folk identity of Zhangjiawan.
引文
① 刘珩:《民族志诗性:论“自我”维度的人类学理论实践》,《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② Michael Herzfeld,“Serendipitous Sculpture:Ethnography does as Ethnography Goes”。Anthropology and Humanism,No.1,2014.转引自刘珩:《雕刻民族志:呈现“事实”的艺术形式》,《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5期。
    (1)Andrew Abbott,“Against Narrative:A Preface to Lyrical Sociology”,Sociological Theory,No.1,2007.
    (2)《曹雪芹究竟生在哪里?葬在何方?》,《人民日报》1992年8月7日;《曹公墓碑真假难辨红学研究再掀波澜》,《光明日报》1992年9月19日。
    (3)冯其庸主编:《曹雪芹墓石论争集》“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4)(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5)贺海:《水泊古镇张家湾》,《北京晚报》,1992年8月21日。
    (6)“李煦奏折”,收藏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博物馆。
    (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方静文、黄剑波译:《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5页。
    (8)丁晓辉:《阿兰·邓迪斯民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
    (9)Victor Segalen,Stèles,Paris:Mercure de France,1982.
    (10)北京市通县张家湾镇人民政府:《关于曹雪芹墓碑的发现经过》,《运河》,1992年第3期。
    (11)北京市通县张家湾镇人民政府:《关于曹雪芹墓碑的发现经过》,《运河》,1992年第3期。
    (12)[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等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13)长期以来,都有论者专述《红楼梦》与运河的关系,但大多着眼于扬州、金陵(南京)等。参见赵维平:《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8—249页。
    (14)[德]约翰尼斯·费边著,马健雄、林珠云译:《时间与他者:人类学如何制作其对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15)张举文:《民俗认同:民俗关键词之一》,《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
    (16)[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等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7)[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8)[摩洛哥]艾哈迈德·斯昆惕著,马千里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产化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第4期。
    (19)[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著,林泉喜译:《共同的生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20)关于作家与文学文本、人类学家与民族志文本的讨论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方静文、黄剑波译:《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4页。
    (21)[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等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22)朱莉莉:《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5期。
    (23)2018年7月至8月笔者多次前往张家湾调研,对曹志义先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很多内容表述来源于访谈,特此致谢。
    (24)[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等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
    (25)Carol X.Zhang,Honggen Xiao,Nigel Morgan,Tuan Phong Ly,“Politics of Memories: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Museum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No.9,20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