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儒家“修齐治平”政治伦理的扬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Xi Jinping's Family-Nation Sentiment: The Sublation of Confucian Political Ethic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Regulating the Family, Ruling the State, and Achieving Peace In The World"
  • 作者:宋梅菲
  • 英文作者:SONG Mei-fei;
  • 关键词:习近平 ; 家国情怀 ; 儒家 ; 政治伦理
  • 中文刊名:PADE
  • 英文刊名:New Heights
  • 机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5
  • 出版单位:攀登
  • 年:2019
  • 期:v.38
  •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十三五”计划课题“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研究”(16ZY02-0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PADE201902010
  • 页数:6
  • CN:02
  • ISSN:63-1015/C
  • 分类号:52-57
摘要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既是孟子"内圣外王"精神传统的完整呈现,又是渗透在中国人文化血脉中的永恒执念。通过研究习近平对儒家"修齐治平"政治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解析他的修身之德、家风思想、爱民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建构起习近平家国情怀"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内涵框架,对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合理精髓,破除部分党员干部道德沦丧的困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引文
[1][3][17][20](春秋)孔丘著,张艳国评析.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04. 343,4,257,114.
    [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N].光明日报,2008-05-14.
    [4]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85.
    [5]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 http://www. china. com. cn/policy/txt/2009-11/18/content_18910532. htm.
    [6](东汉)王符原著,张觉校注.潜夫论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79.
    [7]郑运佳.传统家风的内涵与现代意义[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8]潘婧瑶,董婧.从“家风”传承看习近平如何齐家治国[EB/OL]. http://sd. people. com. cn/n2/2016/0204/c356086-27692293. html.
    [9]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10]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
    [11]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24.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8.
    [1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15]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8-06-10.
    [16](清)顾炎武著,(唐)李世民著,(清)曾国藩著.日知录[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63.
    [18]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EB/OL]. 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2013/0130/c1001-20367778. html.
    [19]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21]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N].中国青年报,2014-07-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