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智性的双重功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 Functions of Reason in Confucian Ethics of Unceasing Growth
  • 作者:杨泽波
  • 英文作者:YANG Ze-bo;
  • 关键词:儒家生生伦理学 ; 智性 ; 外识 ; 内识
  • 英文关键词:Confucian ethics of unceasing growth;;reason;;outward cognition;;inward cognition
  • 中文刊名:H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1;No.26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项目编号:18AZX013)
  • 语种:中文;
  • 页:HDSD201901004
  • 页数:7
  • CN:01
  • ISSN:31-1010/C
  • 分类号:23-28+175
摘要
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的关系。因为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有智性、欲性、仁性三个要素,所以分别有智性维度的内识、欲性维度的内识和仁性维度的内识。重视智性维度的内识对于确定智性维度内觉的真实性、解决论证无穷倒退的困难、解决思维之"在"到实体之"在"的过渡问题、证明智性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有着重要作用。强调智性维度内识之重要,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理论环节。
        In the system of Confucian ethics of unceasing growth,reason undertakes the dual functions of inward cognition and outward cognition.The so-called outward cognition is the knowledge of external moral objects,while the so-called inward cognition is the re-recognition of inward consciousness.Both inward cognition and outward cognition are indispensable and interdependent.In the theory of Confucian ethics of unceasing growth,inward cognition embraces thre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desire,reason and humanness.The inward cognition of reas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ward rational consciousness,solving infinite regress,realiz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being"of thinking to the "being"in actuality,and proving the spatio-temporality of reason.The inward cognition of reason is essential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 ethics of unceasing growth.
引文
(1)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请参见我近期发表的一组文章:《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智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欲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仁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做出这一限定的理论意义十分明显。宋代之后,人们特别重视《大学》,但对于格物致知有不同的理解,以致闹出王阳明庭前格竹子学做圣人的笑话。如果能够明白外识只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只涉及实践理性、德性之知,不涉及理论理性、见闻之知,这些误解就完全可以避免了。
    (2)(3)(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第174页;第61页。
    (5)(6)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9页;第328页。
    (1)详见杨泽波:《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智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一》,《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2)(3)参见耿宁:《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倪梁康、张庆熊、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28页;第151-152页。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页。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线段之喻。他将世界按照不同比例划分为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又分为影像和可感物,可知世界又分为数理对象和形式。与此相应,有四种心智状态,相对于影像的是想象,相对于可感物的是信念,相对于数理对象的是思想,相对于形式的是理智。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智才能把握形式,而理智把握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辩证法,也就是“来来回回”地“说”。在这种“来来回回”地“说”的过程中,可以找出对方论说的缺陷,驳倒对方,因此,辩证法天然地与逻辑有着关联。后来亚里士多德发展出了完善的逻辑系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