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时期“观物取象”内涵之转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notation Transition of Guan Wu Qu Xiang in Modern Times
  • 作者:王怀义
  • 英文作者:Wang Huaiyi;
  • 关键词:观物取象 ; 科学主义 ; 审美观念 ; 概念重释 ; 话语体系
  • 中文刊名:WXPL
  • 英文刊名:Literary Review
  • 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15
  • 出版单位:文学评论
  • 年:2018
  • 语种:中文;
  • 页:WXPL201804020
  • 页数:9
  • CN:04
  • ISSN:11-1037/I
  • 分类号:180-188
摘要
《周易》"观物取象"被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观念予以研究,是近现代以来西方美学进入中国,杭辛斋、王国维、郭沫若、马一浮、宗白华等学者为解决时代问题而重新阐释以确立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结果。"观"被对译为西方现代美学中的"直观",并与二三十年代新人生观讨论合流而具有伦理内涵,其宗教性置换为个体的情感性;"物"由神物、万物置换为无机物,成为与神、人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自然存在;"象"由易象转化为意象,成为独特的美学概念。考察《周易》"观物取象"内涵在近现代时期的变化历程,对当下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之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引文
(1)(14)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第102-103页,第10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东方杂志》第25卷第21、22号,1928年11月。
    (3)(12)(13)(33)蔡尚思主编:《十家论易》,第87页,第433-438页,第477页,第2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参见顾颉刚:《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燕大学报》第6卷第3期,1930年10月。
    (5)参见胡适:《论观象制器的学说书》,《燕大月刊》第6卷第3期,1930年10月10日。
    (6)参见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卷,第10页,联经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7)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262页,齐鲁书社2001年版。
    (8)钱基博:《周易解题及其读法》,第120页,《民国文存》第89册,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
    (9)(10)(21)(56)(57)杭辛斋:《学易笔谈》,第266页,第59-60页,第118页,第266页,第277页,岳麓书社2010年版。
    (11)参见熊十力:《读经示要》,第136-137页,岳麓书社2013年版。
    (15)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1册,第32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16)(17)(18)傅斯年:《跋陈盤〈春秋“公矢鱼于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6年第7本第2分册。
    (19)章炳麟:《章太炎全集》,第30-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可参见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第3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孙作云《饕餮考》,《中和月刊》1944年第5卷第1、2、3期。
    (22)张岱年:《辟“万物一体”》,《大公报·世界思潮》1933年2月23日第26期。
    (2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4卷,第55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29)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第1121页,第265页,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15年版。
    (25)(32)方东美:《生生之美》,第100页,第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蒋维乔等:《中国哲学史纲要》,第243-244页,岳麓书社2011年版。
    (27)转引自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66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8)(35)(3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25页,第13页,第15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第236页,中华书局2014年版。
    (31)参见钱穆:《宋明理学概述》,第1页,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起源》,第10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34)转引自史怀刚:《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第15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37)(38)马一浮:《马一浮全集》第1册,第353页,第34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9)宗白华:《说人生观》,《少年中国》1919年7月15日第1卷第1期。
    (40)参见朱光潜:《诗论》,第53-60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4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第128-129页,谢维扬等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2)(68)罗钢:《传统的幻象》,第20、86、95页,第3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43)参见唐钺:《科学与人生观》,第225页,岳麓书社2012年版。
    (44)(45)(46)邵雍:《邵雍全集》第3册,第1175页,第1175页,第12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47)参见宗白华:《康德唯心哲学大意》,《北京晨报副刊·哲学丛谈》1919年5月16日。
    (48)(52)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586页,第612页。
    (49)(50)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51)(53)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新中华》1949年第12卷第10期。
    (54)(55)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102-103页,第102页,岳麓书社2013年版。
    (58)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第18页,中华书局2014年版。
    (59)(6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8页,第62页,中华书局2013年版。
    (61)朱光潜:《无言之美》,第62页,《朱光潜全集》第1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2)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第122页,中华书局2012年版。
    (63)钱锺书:《管锥编》,第2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64)详见汪裕雄:《意象探源》第一、二、三编中的相关论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5)参见孙喜艳:《〈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第79-110页,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
    (66)参见张汝伦:《道还是技: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若干省思》,《文汇报》2016年1月22日。
    (67)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