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羲“一画开天”构建太一文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支那
  • 关键词:伏羲文化 ; 一画开天 ; 天一生水 ; 太一文化 ; 易经文化 ; 河洛文化
  • 中文刊名:TSS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吉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
  • 出版日期:2018-08-25
  • 出版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8;No.158
  • 语种:中文;
  • 页:TSSY201804002
  • 页数:11
  • CN:04
  • ISSN:62-1162/G
  • 分类号:7-17
摘要
距今约七千年的远古时期,东方先哲伏羲以"一画开天"肇启华夏文明一片天。数千年来,伏羲文化存在令人不解一谜题:"一画开天"作为华夏文明之肇端,何以或见诸寺庙匾额之题字,或闻诸口头流传之惯用语,而未见诸文献典籍之史料?伏羲文化从远古传承绵延,多散见于文献典籍中吉光片羽之史料,文句彼此不相关联,难以自成体系。基于文化人类学这一视角,从"一画开天"成因探赜"太一生水"的文化蕴涵,构建起完整而系统的"太一文化"思想理论体系,以破解关于宇宙生成本原这一哲学命题。总体来说,"太一文化"是伏羲文化之源,它以口述史料"一画开天"为本,以先秦佚籍《太一生水》为据,是一门关于探求宇宙生成本原,追溯华夏族群文化起源的文化人类的学科。因此,它以伏羲开天那一画为线索,串联成融汇太一文化、易经文化、河洛文化、渔猎文化、龙蛇文化这五位一体的学说,构建起完整而系统的伏羲文化思想理论体系,以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且光华四射的明珠。
        
引文
[1]于奕华.伏羲氏“一画开天”正义[EB/OL].360doc.com个人图书馆.2011-8-11.
    [2]任昉.述异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屠孝实.汉族西来说考证:续前号[J].学艺杂志,1920,(2).
    [4]饶宗颐.饶宗颐东方学论集[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62.
    [5]何新.盘古之谜的阐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240-249.
    [6]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太公望.六韬·银雀山汉墓竹简: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9]吕思勉.盘古考:古史辨:7册中编[M].
    [10]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J].说文月刊,1939,(11).
    [11]杭辛斋.杭氏易学七种·学易笔谈:二集卷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57.
    [12]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N].中国文物报,1998-4-29.
    [13]李泽厚.初读竹简印象纪要[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4]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J].中州学刊,2000,(1).
    [15]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6]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7]庞朴.“太一生水”说[C]∥姜广辉.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8]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9]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0]魏启鹏.《太一生水》札记[J].中国哲学史,2000,(1).
    [21]罗炽.《太一生水》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2]陈松长.《太一生水》考论[C]∥武汉大学.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二册.1999.
    [23]张澡.元气论[M]∥张君房,纂辑.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327.
    [2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5]邹安华.楚简与帛书老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5.
    [26]严灵峰.老子达解[M].台北:华正书局,2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