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的性质与《易》理的生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Nature of "Zhouyi"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Changes"
  • 作者:何崝
  • 英文作者:He Zheng;
  • 关键词:数占法 ; 《易》理 ; 八卦 ; 人生哲理 ; 现代科技
  • 英文关键词:number divination;;the theory of "Changes";;Eight Trigrams;;philosophy of life;;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中文刊名:ZHW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 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中华文化论坛
  • 年:2019
  • 期:No.153
  • 语种:中文;
  • 页:ZHWL201901006
  • 页数:23
  • CN:01
  • ISSN:51-1504/G0
  • 分类号:49-70+158
摘要
本文对《周易》的性质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指出,要认识《周易》的性质,就应准确了解《周易》的内容——《易》理。为此,本文对《易》理的形成进了考察。从数占法到《易》卦、《易传》,探讨《易》理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易》理的主要内容为变化、阴阳、时序、因果、方位等观念,可以引申发挥而形成哲理以指导人生。但由于《易》理具有朴素、初级、概略等特征,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对《周易》的作用不能无限拔高、夸大。…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nstead of overrating or exaggerating its value, this study focuses o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the text of Zhouyi—the theory of "Changes". Engaging with investigat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Changes", highlight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hexagrams, of the lines, or of the numbers obtained from the divin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re of Zhouyi contains the main concepts of changes, yin and yang, temporal order, cause and effect, and orientation, etc. Zhouyi is so inspiring that it may serve as a guiding force of life, but not as a guiding for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e to its limitation in the theory of "changes" being unsophisticated, preliminary and general.
引文
(1)《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2)刘钰:《关于〈易经〉卦画起源之研究》,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1)(2)廖明春、廖学伟、梁韦弦著:《〈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年,第424页,第429页。
    (3)(4)(5)(6)(7)(8)(9)(10)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7页,第58页,第59页,第61页,第62页,第64页,第64页,第68页。
    (1)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黄寿祺、张寿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424页。
    (1)《春秋经传集解》,《汉魏古注十三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5页。
    (2)《礼记·曲礼》,《汉魏古注十三经》,第9页。
    (3)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四期,黄寿祺、张寿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549页;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周易〉研究论文集》,第573页。
    (4)《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1页下栏。
    (5)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40-3245页。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5页。
    (1)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黄寿祺、张寿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573页。
    (2)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43页。
    (3)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黄寿祺、张寿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550页,第557页。
    (4)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557页,第569页。
    (5)汪宁生:《八卦起源》,原载《考古》1976年第4期,黄寿祺、张寿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98页。
    (1)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论文集》,第576页,第552页。
    (2)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第1448页。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9页。
    (2)(3)《朱子七经语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页,第21页。
    (1)(4)朱熹:《〈周易〉本义》,第60页,第60页。
    (2)(5)沈宜甲:《科学无玄的〈周易〉》,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第39页,第39页。
    (3)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四,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276页。
    (1)朱熹:《〈周易〉本义》,第60页。
    (2)李鼎祚:《〈周易〉集解》,第283页。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45-147页。
    (4)李俨:《中算史论丛》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15页。
    (5)(8)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第304页,第305-307页。
    (6)吴文俊主编:《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0页。
    (7)廖明春、廖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第339页。
    (1)(5)(6)朱熹:《〈周易〉本义》,第60页,第61页,第61页。
    (2)(3)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四,第278页,第278页。
    (4)朱文鑫:《历法通志》,《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第12页,第35页。
    (7)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四,第278-279页。
    (8)詹·乔·弗雷泽著:《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1)(2)朱熹:《〈周易〉本义》,第58、65、67页,第70页。
    (3)徐中舒主编:《殷周金文集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5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八册4323号。
    (5)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7页。
    (6)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6页。
    (1)(3)朱熹:《〈周易〉本义》,第68页,第71页。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页。
    (1)(2)朱熹:《〈周易〉本义》,第70页,第73页。
    (1)(2)朱熹:《〈周易〉本义》,第73页,第56、58、61、62、63、64页。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2)(3)朱熹:《〈周易〉本义》,第57页,第46页。
    (1)(2)朱熹:《〈周易〉本义》,第64页,第72页。
    (1)(3)朱熹:《〈周易〉本义》,第64页,第64页。
    (2)(4)(5)李鼎祚:《〈周易〉集解》,第297页,第298页,第301页。
    (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61页,第963页。
    (2)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028页。
    (3)《二十五史》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468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9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598页。
    (5)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19页,第1268-1269页。
    (1)参见廖明春、廖学伟、梁伟弦:《〈周易〉研究史》,第87-95页。
    (2)杭辛斋:《学易笔谈初集》卷四“化学之分剂与象数合”条,研几学社刊本,民国八年,第112页。
    (3)可参看胡杨、李长铎:《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前没有见过先天图吗?--对欧洲现存十七世纪中西交流文献的考证》,《〈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第66-70页;李介眉:《谈先天卦与二进制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89年第2期,第31页。
    (4)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3页。
    (1)廖明春、廖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第457页。
    (2)(3)(6)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序言》第1页,第67页,序言第6页。
    (4)《科技之光》2009年第256期:“起初,冥王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第5号决议,将冥王星划为矮行星。”
    (5)中国天文科普网:《太阳系内新矮行星现身》,2017年5月30日。
    (1)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序言第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