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聚合平台的著作权侵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of Mobile Aggregation Platform
  • 作者:林嗣杰 ; 刘宁
  • 英文作者:LIN Si-jie;LIU N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School of Law,Fu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移动聚合平台 ; 著作权 ; 深度链接 ; 服务器标准 ; 信息网络传播权
  • 英文关键词:mobile aggregation platform;;copyright;;deep link;;server standard;;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s
  • 中文刊名:HNL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15
  • 出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20;No.101
  • 基金: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法学会专项课题(FJ2016TWF008)
  • 语种:中文;
  • 页:HNLS201801009
  • 页数:10
  • CN:01
  • ISSN:44-1443/C
  • 分类号:77-86
摘要
移动聚合平台依托于网络链接技术的运用,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众多的著作权纠纷,学界与司法裁判对此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移动聚合平台设置链接行为展开具体分析,结合目前学界与司法裁判中三种不同的认定标准争议,认为应适用服务器标准认定上述行为不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但在设置链接过程若存在故意规避或破坏技术措施行为则属于《著作权法》所禁止的违法行为,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制,并提出完善建议,促进移动聚合平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良性发展。
        The mobile aggregation platform rel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link technology,which also promotes a lot of copyright disputes while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t present,there is still a big controversy between scholars and judicial referees on this issue. In this paper,we set out the link behavior for mobile aggregation platform,and combine three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and judicial judgments. By analysis,we find it is clear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rver standard should not constitute the infringe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rights. However,if there is an intention to avoid or undermine the technical measures,it belongs to the illegal acts prohibited by copyright law,and the anti-unfair competition law should be applied to regulate. Furthermore,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to promote the mobile aggregation platform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to develop healthly.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1-13].http://w w w.cnnic.net.cn/hlw fzyj/hlw xzbg/hlw 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2]崔国斌.著作权法下移动网络内容聚合服务的重新定性[J].电子知识产权,2014(8):21-26.
    [3]张建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6.
    [4]STROWEL A,NICOLASIDE.Liability with Regard to Hyperlinks[J].Columbia Journal of Law and the Arts,2001,24(4):403-448.
    [5]张钦坤,孟洁.搜索类新闻聚合APP的侵权认定分析[J].知识产权,2014(7):29-33.
    [6]崔国斌.加框链接的著作权法规制[J].政治与法律,2014(5):74-93.
    [7]王迁.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12.
    [8]吴永琪,万小丽.聚合平台深层链接:以“链接服务”掩饰“内容提供”[J].电子知识产权,2016(8):47-51.
    [9]詹启智.信息网络传播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10]GARROTE,IGNACIO J.Linking and Framing:A Comparative Law Approach[J].EIPR,2002,24(4):184-198.
    [11]王迁.论提供“深层链接”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其规制[J].法学,2016(10):23-39.
    [12]王艳芳.《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13(9):14-21.
    [13]EVANS D S.Attention rivalry among online platforms[J].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s,2013,9(2):313-357.
    [14]王迁.网络环境中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J].东方法学,2009(2):12-21.
    [15]孔祥俊.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理念与裁判方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16]崔国斌.加框链接的著作权法规制[J].政治与法律,2014(5):74-93.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第八条: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第11条第(1)款第(Ⅱ)目、第11条之二第(1)款第(Ⅰ)和(Ⅱ)目、第11条之三第(1)款第(Ⅱ)目、第14条第(1)款第(Ⅱ)目和第14条之二第(1)款的规定的情况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
    (3)《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二款: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十五条第四款:在本条中,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的、可为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的录音制品应被认为其原本即为商业目的而发行。
    (2)Universal Music Australia Pty Ltd v Cooper.FCA 972(2005).
    (3)Perfect 10 v.Google,Inc.U.S.D.C.No.10-56316(2007).
    (4)Microsoft v.Sharemula.com,Court of Instruction n.4 of Madrid(2007).
    (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高民终字第594号。
    (6)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2)鄂武汉中知初字第00003号。
    (7)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民事判决书(2016)京73民终143号。
    (8)《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审理涉及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试行)》第四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是否构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通常应以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是否由网络服务提供者上传或以其他方式置于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上为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六款: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七十八条:下列违法行为,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节严重的,没收相关的材料、工具和设备,非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或者非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下的,可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经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采取的技术保护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未经许可,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或者服务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复制品的出版者、制作者不能证明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的,复制品的发行者或者电影作品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复制品的出租者不能证明其发行、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试行)》第八条:网络主张其仅为被诉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提供了信息存储空间、搜索、链接、P2P(点对点)等服务的,应举证证明。网络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被诉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系由他人提供并置于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中的,可以推定该实施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