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倡导下的“文艺”立场——论周作人在《歌谣》周刊中的独特姿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敏
  • 关键词:周作人 ; 《歌谣》周刊 ; 学术的 ; 文艺的
  • 中文刊名:ZJX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机构: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28
  • 出版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9;No.225
  • 基金:2018年河南科技学院博士人才引进项目“《歌谣》周刊与新文学的‘现代’建构”,主持人:张敏;; 2019年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歌谣’与新文学的‘人民性’研究”(1901025),主持人:张敏
  • 语种:中文;
  • 页:ZJXY201905011
  • 页数:5
  • CN:05
  • ISSN:41-1382/Z
  • 分类号:62-66
摘要
1918年2月开始的歌谣运动常被学者认为经历了从刘半农到周作人的过渡,从"文艺的"到"学术的"转折。然而,当追溯周作人歌谣兴趣的缘起和发展、其与歌谣研究会的关系,特别是仔细考察和梳理歌谣研究的"唯一工作中心"——150期《歌谣》周刊中周作人的话语、观点以及他与方言学家和民俗学家或显或隐的论争,发现在他"学术的"倡导背后仍然是对"文艺的"立场的坚持。同时这种坚持建立在他对歌谣等民间文学价值的复杂判断和对平民文学的评判思考之上,从而显示出周作人在歌谣运动以及新文学运动中的独特姿态。
        
引文
[1]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N].北大日刊,1918-02-01(1).
    [2]北大歌谣研究会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N].北大日刊,1922-12-06(1).
    [3]曹成竹.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从歌谣运动的两处细节谈起[J].文艺理论研究,2011(2):135-142.
    [4]周作人.发刊词[N].歌谣,1922-12-17(1).
    [5]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周作人.儿童文学与歌谣知堂回想录: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7]沈兼士.歌谣周刊缘起[N].歌谣,1922-12-17(1).
    [8]止庵.周作人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9]子严.美文[N].晨报副刊,1921-06-08(3).
    [10]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N].歌谣,1923-01-21(4).
    [11]周作人.民众的诗歌[N].晨报副刊,1920-11-26(3).
    [12]研究所国学门启示[N].北大日刊,1922-02-22(1).
    [13]朱希祖.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C]//蒋大椿.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14]周作人.歌谣与方言调查[N].歌谣,1923-11-04(3).
    [15]彭春凌.分道扬镳的方言调查:周作人与《歌谣》上的一场论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126-136.
    [16]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15―192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7]周作人.猥亵的歌谣[N].歌谣,1923-12-17(24).
    [18]周作人.绍兴儿歌述略序[N].歌谣,1936-04-18(2).
    [19]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20]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N].歌谣,1922-12-3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