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价值链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崛起和东亚复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the Regional Value Chain to the Asian Shared Destiny Community——China's Rise and East Asian Renaiss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作者:翟东升
  • 英文作者:Di Dongshe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东亚价值链 ; 东亚生产网络 ; 中美关系 ; 东亚经济一体化 ; 亚洲命运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East Asian value chain;;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ino-US relations;;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Asian shared destiny community
  • 中文刊名:JWDP
  • 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教学与研究
  • 年:2019
  • 期:No.488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项目号:15JZD037)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WDP201906010
  • 页数:11
  • CN:06
  • ISSN:11-1454/G4
  • 分类号:67-77
摘要
从地区和文明复兴的视角看,东亚制造业价值链的崛起与重构引发了中国1992年之后的工业化奇迹,并导致中美力量对比和关系的质变。中国的崛起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而是地区跨国生产网络的扩展带来东亚文明复兴的一个最重要章节。中国的崛起反过来也对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系统性重构,动摇了日本的雁行模式规划和美国对本地区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主导地位。中国应承担地区领袖的角色,抓住机遇,从经贸、货币、安全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向整个地区提供公共产品,从而以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来取代本地区受制于人的地缘政治经济面貌。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and civilized rejuvenation, the ris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st Asian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trigger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miracle of China after 1992, and led to the qualitative change of Sino-US power configuration and relationship.The rise of China itself is not a complete independent story, but 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expansion of regional 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The rise of China has in turn created a systematic restructuring of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 which weakened Japan's Flying geese model planning and the US'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region's economy, politics and military.China should assume the role of regional leader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to the entire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trade, currency, secur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us replacing the geo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gion with the vision of the Asian Shared Destiny Community.
引文
(1)胡鞍钢:《如何看待现代中国崛起》,《开发研究》2005年第3期;王广谦:《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2)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当代亚太》2011年第5期;阎学通:《对中美关系不稳定性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
    (3)Niall Ferguson,Moritz Schularica,“The End of Chimerica”,International Finance,2011,14(1):1-26;项卫星、王冠楠:《“金融恐怖平衡”视角下的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
    (4)沈大伟、朱杰进:《中国、美国与正在演变中的亚洲秩序》,《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韩召颖、黄钊龙:《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和东亚秩序:现状与未来》,《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9期;黄朝翰、林发彬:《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正在浮现》,《亚太经济》2012年第5期。
    (5)(6)刘中伟:《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当代亚太》2014年第4期。
    (7)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其中东亚文化圈为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越南;新教文化圈为北欧、英国、德国、美国、加国、澳洲。
    (8)[马来西亚]沈联涛:《十年轮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
    (9)John Lee,“Disrupting Asia”,The National Interest,2015,(137):46-55.
    (10)Dongsheng Di,Warren Coats,Yuxuan Zhao,“Why Does the World Need a Reserve Asset with Hard Anchor”,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7,12(4):545-570.
    (11)[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载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75页。
    (12)殷剑锋:《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 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国际经济评论》2011 年第4期。
    (13)对外商直接投资敞开大门,是中国模式区别于日本和韩国之处。日韩对外国资本持排斥态度,政府努力扶持本国资本占领本国市场。
    (14)《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0—2011》将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分为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三个阶段。本文参考其分类并予以适当发挥。World Economic Forum Report,“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https://cn.weforum.org/reports/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0-2011.
    (15)美国政府经常抗议中国政府强制在华外资企业转让技术,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通常并不愿意向中国的合资方分享技术机密。真实的技术溢出过程主要是通过学习效应、竞争效应、人员流动以及供应链共享效应溢出的。
    (16)三大市场消费了全球产出的绝大部分。2018年三大经济体规模都是20万亿美元左右的体量,而其他所有人口和地区加总起来才20万亿。
    (17)无论是卫星通讯导航和超级计算能力,还是航母制造以及南海造岛的挖掘船只,乃至无人机和隐形飞机,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业崛起带来的各种基础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大幅下降。
    (18)关于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工业化的拉动作用,拙著《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关于外资和出口的章节展开了详细的阐述。翟东升:《中国为什么有前途》,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19)1992年是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年份,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正式确立外向型工业化道路的年份;而2016年是各国(地区)数据比较完整的最近年份,故使用这两个年份的数据进行对比。
    (20)肖雪、刘洪愧:《中国和日本在东亚价值链中的地位演变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8 年第5期。
    (21)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22)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平台型互联网巨头,美国有FAANG等五家,中国有BATJ等对应物。市值百亿美元大型独角兽,也基本是中美在竞争。日韩欧印等国都是在数十亿美元市值规模上有较少量的企业在参与竞争。详见翟东升:《欧洲产业衰落的结构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8期。
    (23)Simon Johnson,“The Quiet Coup”,The Atlantic Monthly,2009,303(4):46-57.
    (24)参见John G.Ruggie,“International Regime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2,36(2).
    (25)David Autor,David Dorn and Gordon Hanson,“The China Syndrome: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6):2121-2168.
    (26)Fred Bergsten 2014年10月16日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演讲,“Bridging the Pacific”,https://piie.com/events/bridging-pacific-toward-free-trade-and-investment-between-china-and-united-states?EventID=356.
    (27)比如2016—2018的三年内,代表美国军方和情报系统政策关注的智囊机构 CSIS围绕5G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中美竞争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出台了多个报告。如James Andrew Lewis,“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China”,November 30,2018,https://www.csis.org/analysis/technological-competition-and-china.
    (28)John Lee,“Disrupting Asia”,The National Interest,2015,(137):46-55.
    (29)马涛、盛斌:《亚太互联经济格局重构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当代亚太》 2018年第4期。
    (30)赵宏伟:《以中日FTA博弈为杠杆建设国际经济秩序》,《中国评论》2019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