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礼学转向的先声:“濮议”与程颐《论濮王典礼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Herald of the Turn at the Study of Rites in the Song Dynasty: "Puyi" and Cheng Yi's On the Rituals of Prince Pu
  • 作者:罗超华
  • 英文作者:LUO Chao-hua;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濮议 ; 礼学 ; 理学 ; 天理人心
  • 英文关键词:the Puyi debate;;study of rites;;Neo-Confucianism;;heavenly principle and human heart
  • 中文刊名:HNDB
  • 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 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出版单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7;No.169
  • 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806190071)
  • 语种:中文;
  • 页:HNDB201904018
  • 页数:8
  • CN:04
  • ISSN:46-1012/C
  • 分类号:140-147
摘要
宋英宗治平年间的"濮议",是围绕濮王称号问题进行的一场礼制之争。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代表的论争双方,因受两种不同传统礼学思想的影响,故在对"情""礼"的认识及丧服制度的两个核心——"尊尊"与"亲亲"的理解上产生分歧,由此引发了持久的论争。而在此期间,程颐于《论濮王典礼疏》中则以"理"释"礼",提出了兼容"情""礼"的第三种观点,这对融"礼"入"理",由"礼"到"理"的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视为宋代礼学转向的先声。
        The Puyi debate in the Pingzhi Period of Emperor Yingzong in the Song Dynasty is a controversy of correct rituals over how best to address the Prince of Pu.Affected by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oughts on traditional rites,the two parties represented by Ouyang Xiu and Sima Guang respectively disagreed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understandings of "human feeling" and "rituals" as well as interpretations of "reverence" and "parent" as the core in the system of mourning the deceased,which caused the endless debate.In the meantime,Cheng Yi explained "rituals" by means of "principles" in his On the Rituals of Prince Pu,putting forward the third view that integrates "human feeling" and "rituals".This vie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ituals" into " principles" and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from former to the latter,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erald of the turn at the study of rites in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1)原题《代彭思永上英宗皇帝论濮王典礼疏》。
    (1)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5页。
    (2)详参《孟子·滕文公上》。
    (3)按郑《注》.:“称人情之轻重,而制其礼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73页。
    (4)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1页。
    (5)按《礼记·檀弓》中《子路有姊之丧章》及《伯鱼之母死章》,便记有孔子对纵情太过,超出礼制的批评。
    (6)详参《荀子》中《正名》《性恶》《礼论》等篇。
    (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23页。
    (8)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8页。
    (9)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98页。
    (10)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13页。
    (11)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清通志堂经解本。
    (12)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七十,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59页。
    (13)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七十,第359-60页。
    (1)司马光:《温公易说》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页。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09页。
    (4)司马光:《法言集注》卷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三十三,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404页。
    (6)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卷一十六,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27页。
    (7)程颢,程颐.:《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15-516页。
    (8)程颢,程颐:《程集》,第516页。
    (9)程颢,程颐:《程集》,第516页。
    (10)程颢,程颐:《程集》,第516页。
    (1)程颢,程颐:《程集》,第1206页。
    (2)程颢,程颐:《程集》,第23页。
    (3)程颢,程颐:《程集》,第47-48页。
    (4)按,《三朝名臣言行录》引苏象先《苏氏谈训》云:“(欧阳)公平生不甚留意《礼经》,尝与祖父说濮议事,自云修平生何尝读《仪礼》。偶一日至子弟书院,几间有之,因取读,见“为人后者为其父齐衰杖期”云云,其言与修意合,由是破诸异议。”可见,欧阳修本不重《仪礼》,其断取《礼经》中与已意相合所释之义,或非《礼经》本义。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安石更直言欧阳修不识经中义理:“欧阳修文章于今诚为卓越,然不知经,不识义理,非《周礼》,毁《系辞》,中间学士为其所误几至大坏。”
    (5)程颢,程颐:《程集》,第179页。
    (6)程颢,程颐:《程集》,第144页。
    (7)程颢,程颐:《程集》,第367页。
    (8)程颢,程颐:《程集》,第125页。
    (9)程颢,程颐:《程集》,第196页。
    (10)程颢,程颐:《程集》,第30页。
    (11)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12)程颢,程颐:《程集》,第749页。
    (13)程颢,程颐:《程集》,第668页。
    (14)程颢,程颐:《程集》,第668页。
    (15)程颢,程颐:《程集》,第242页。
    (16)程颢,程颐:《程集》,第225页。
    (17)程颢,程颐:《程集》,第1042页。
    (1)说者乃云:周公有人臣不能爲之功业,因赐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礼乐,则妄也。人臣岂有不能爲之功业哉?借使功业有大于周公,亦是人臣所当爲尔。人臣而不当爲,其谁爲之?岂不见孟子言'事亲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孟子纔言可也。盖曰:子之事父,其孝虽过于曾子,毕竟是以父母之身做出来,岂是分外事?若曾子者,仅可以免责尔。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也。臣之能立功业者,以君之人民也,以君之势位也。假如功业大于周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势位做出来,而谓人臣所不能爲可乎?使人臣恃功而怀怏快之心者,必此言矣。(程颢,程颐著:《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235-236页)
    (2)程颢,程颐:《程集》,第180页。
    (3)程颢,程颐:《程集》,第244页。
    (4)程颢,程颐:《程集》,第244页。
    (5)程颢,程颐:《程集》,第230页。
    (6)程颢,程颐:《程集》,第230页。
    (7)程颢,程颐:《程集》,第180页。
    (8)程颢,程颐:《程集》,第1177页。
    (9)程颢,程颐:《程集》,第1271页。
    (10)程颢,程颐:《程集》,第516页。
    (1)王夫之在《宋论》中对英宗的两难之境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并认为其因实在于仁宗“立之不决”:“(仁宗)不早正皇子之名,别为濮王立后,以定其世系。仁宗一犹豫,而授英宗以两不自胜之情。故以韩公之秉正,而倪仰以从欧阳之议,实有其难处者存也。”(王夫之著.:《宋论》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4月,第113页。)
    (2)程颢,程颐著:《程集》,第516页。
    (3)程颢,程颐著:《程集》,第517页。
    (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68-2669页。
    (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45页。
    (6)程颢,程颐著:《程集》,第518页。
    (1)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55-5056页。
    (2)何孟春:《何文简疏议》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王夫之:《宋论》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1页。
    (4)按王夫之《宋论》:“温公欲以厚仁宗,而不知适以薄。故曰非也。”“欧阳永叔缘“为其父母”之文,以正濮王皇考之称,其不中于礼,夫人而知之,而未知其所以非也。”
    (5)陈昌图:《南屏山房集》卷十一,清乾隆五十六年陈宝元刻本。
    (6)蔡新:《缉斋文集》卷一,清乾隆刻本
    (7)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0页。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9)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53页。
    (10)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七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0页。
    (1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七十八,第2020页。
    (12)王夫之:《宋论》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