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后掠机翼研究现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汪芷菁
  • 关键词:变后掠翼 ; 气动特性 ; 变后掠规律 ; 变后掠机构
  • 中文刊名:GXKE
  • 英文刊名:China High-Tech
  • 机构: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
  • 出版日期:2019-03-01
  • 出版单位:中国高新科技
  • 年:2019
  • 期:No.41
  • 语种:中文;
  • 页:GXKE201905010
  • 页数:3
  • CN:05
  • ISSN:10-1507/N
  • 分类号:33-35
摘要
变后掠翼飞机的机翼后掠角具有可变性,能够适应飞机在不同飞行速度下较好的气动效率,这是其区别于固定翼飞机的最大优点,但变后掠翼飞机同时也具有稳定性差和执行机构系统庞大复杂的缺点。文章通过综述变后掠翼飞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变后掠技术的优缺点,同时列举了几种关键的执行机构,最后对变后掠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引文
[1]Love M,Zink S,Stroud R,et al.Impact of Actuation Concepts on Morphing Aircraft Structures[C].2004.
    [2]刘爱兵.可变形无人机设计[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李军府,艾俊强,董海锋.飞机变形技术发展探究[J].航空科学技术,2009(2):3-6.
    [4]王钱生.F-14飞机技术简介[J].飞机设计,1995(2):66-80.
    [5]李燕银,马军,吴平,等.整体式玻璃钢无人机机翼的研制[J].教练机,2009(2):18-21.
    [6]陈钱,尹维龙,白鹏,等.变后掠变展长翼身组合体系统设计与特性分析[J].航空学报,2010,31(3):506-513.
    [7]朱华,刘卫东,赵淳生.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39(2):8-14.
    [8]吕吉婵,董彦非,陈元恺.中低空高度下变后掠翼的最佳变后掠规律[J].飞行力学,2016,34(2):24-27.
    [9]刘璐,董彦非.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变后掠翼翼身组合体变后掠规律基础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8):76-80.
    [10]王钊.弹簧式自适应变后掠翼机构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7.
    [11]黄明晗,唐乾刚,张青斌,等.高超声速变后掠翼战术导弹概念设计与弹道优化[J].战术导弹技术,2016(5):10-17.
    [12]龚奇骏.可变翼无人机姿态及飞控系统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6.
    [13]李伟明,孙瑞胜,吴军基,等.变后掠翼航弹滑翔弹道优化设计[J].弹道学报,2012,24(2):6-9.
    [14]陈元恺,董彦非,彭金京,等.变后掠翼身组合体阻力特性分析[J].飞行力学,2014,32(4):308-311.
    [15]赵日,孙瑞胜,沈坚平.变后掠翼制导炸弹滑翔弹道优化设计[J].航天控制,2014,32(1):16-20.
    [16]王旭刚,周军.变后掠翼战术巡航导弹动力学控制及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8,25(6):62-65.
    [17]李伟明,孙瑞胜,白宏阳,等.变后掠翼航弹最优弹道自适应滑模跟踪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37(2):372-378.
    [18]赵锁珠,李占科,张晓刚.一种无人机变后掠翼机构的设计与仿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9,39(6):21-24.
    [19]邹运佳,白俊强,王军利.非结构动网格在变后掠翼气动问题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5):1368-1373.
    [20]宝瑞.飞机气动布局设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
    [21]董彦非,陈元恺,彭金京.可变后掠翼技术发展与展望[J].飞行力学,2014,32(2):97-100.
    [22]程勇,董二宝,许旻,等.可变后掠翼机构设计与仿真[J].机械与电子,2010(2):2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