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演进、认知区隔与社交危机:中国电视批评60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朱婧雯 ; 欧阳宏生
  • 关键词:电视批评 ; 技术变革 ; 价值回归
  • 中文刊名:XDCB
  • 英文刊名: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机构: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认知传播研究基地;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41;No.270
  • 语种:中文;
  • 页:XDCB201901013
  • 页数:8
  • CN:01
  • ISSN:11-5363/G2
  • 分类号:94-101
摘要
我国电视批评的发展依托于媒介环境与理论体系双重维度的完善。在历经60年以电视为主体的技术流变中,中国电视批评经历了萌芽、壮大以及学科化发展、网络融合探索以及面对新新移动社交媒体的再调整。以互联网诞生为界,我国电视批评的内容逐渐区隔为学理性与大众式电视批评,且在社交主导的移动自媒体语境下凸显专业与大众之间面对电视文化、电视艺术的认知审美"鸿沟"。当前我国电视批评既要将对象视野拓展到网络空间中的视频作品,又要将传统理论体系中的电视批评方法与批评范式融入社交导向的网络社群电视批评话语体系,是应对社交属性成为媒体标配、植入式营销侵蚀批评内涵危机的一种价值回归路径。
        
引文
(1)(2)(4)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27、4页。
    (3)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5)王振成:《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6)周星:《电视批评的困境与出路》,《当代电视》,2007年第12期。
    (7)欧阳宏生:《论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8)欧阳宏生:《中国电视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3页。
    (9)(10)(12)欧阳宏生、李弋:《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批评的若干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
    (11)(13)欧阳宏生:《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4、85页。
    (14)谭玲:《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15)杨状振:《重组话语: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15页。
    (16)欧阳宏生、战迪:《认知传播视阈下的电视批评观》,《编辑之友》,2016年第5期。
    (17)根据图1的趋势分析,电视的相关批评研究在2000年、2008年、2015和2018年分别呈现出一定的转折态势,具有相对的节点意义,故作为进一步对学理性电视批评作学理性分析的时间筛选条件。
    (18)(19)谭玲:《论网络电视批评对文化公民的塑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0)[美]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起源》,林骧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6页。
    (2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文化与公共性》,汪晖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页。
    (22)蔡润芳:《“民主”的隐喻与幻灭:社交媒体创新扩散与技术话语的互动分析》,《新闻大学》,2018年第3期。
    (23)[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钱中文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24)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p.144.
    (25)Carr,C.T.,Schrock,D.B.,&Dauterman,P.Speech Acts within Facebook Status Message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31,no.2,2012.pp.176-196.(作者朱婧雯系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认知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副研究员;欧阳宏生系成都大学特聘教授传媒研究院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