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馬《瀛涯勝覽》版本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versions of Ma Huan's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 Shores
  • 作者:萬明
  • 英文作者:Wan Ming;
  • 关键词:明代 ; ; 《瀛涯勝覽》 ; 版本
  • 中文刊名:WSWS
  • 机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5-01
  • 出版单位:文史
  • 年:2018
  • 语种:中文;
  • 页:WSWS201802012
  • 页数:40
  • CN:02
  • ISSN:11-1678/K
  • 分类号:207-246
摘要
關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載,在三部基本文獻中,首推馬《瀛涯勝覽》。其書初稿本問世最早,作者是通事,記述親歷南海至印度洋二十國事迹,屬於第一手資料,鞏珍《西洋番國志》是其别本。《瀛涯勝覽》版本流傳情況錯綜複雜,法國伯希和分爲原本和改編本兩個版本系統,筆者認爲原本系統又可分爲初稿本和定稿本兩部分,還可分爲鈔本和刻本兩種類型。本文在對存世五種明鈔本和明刻本校勘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明清版本十七種,民國迄今版本十二種,以明鈔、刻本演變過程爲主綫,結合歸納明刻本,兼及清代版本;大致以諸本問世年代爲序,參考明代其他相關文獻,特别是明清藏書目録、題跋,揭示《瀛涯勝覽》現存諸本的版本特徵,釐清鈔本與刻本之間的關係,梳理《瀛涯勝覽》一書的流傳與遞藏軌迹。
        
引文
(1)朱當瞬編《國朝典故·瀛涯勝覽·馬敬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鈔本。
    (1)鞏珍注,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第7頁。
    (2)《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列傳》附《鄒衍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2344頁。
    (1)參見萬明《鄭和七下印度洋:馬筆下的“那没黎洋”》,《南洋問題研究》2015年第1期。
    (2)參見萬明《整體絲綢之路視野下的鄭和下西洋》,《永樂時代及其影響》兩岸故宫第二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
    (3)季羨林《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第137頁。
    (1)W.F.Mayers:China Review,Vol.3,4,1874-1875,Hong Kong:China Review Publications Ltd.
    (2)W.P.Groeneveldt:Notes on the Malay archipelago and Malacca:Compiled from Chinese sources.Batavia:W.Bruining,1876.
    (3)G.Phillips:Mahuan’s account of the kingdom of Bengala,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vol.xxvii,1895,London.
    (4)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小説月報》20卷1號,1929年。
    (5)J.J.L.Duyvendak:Ma Huan re-examined,Amsterdam:Noord-Hollandsche uitgeversmaatschappij,1933.
    (6)P.Pelliot:Les grands voyages maritimes chiois au debut du XVesiecle,T’oung pao,vol.xxx,1933.
    (7)[法]伯希和著,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商務印書館,1935年。
    (8)馮承鈞《鄭和下西洋考·序》,第5頁。
    (9)馬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商務印書館,1935年。
    (10)馮承鈞《校明鈔本〈瀛涯勝覽〉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朱絲欄鈔本,民國間鈔本。
    (1)馮承鈞《校明鈔本〈瀛涯勝覽〉序》。
    (2)[日]小川博譯注《瀛涯勝覽》,東京吉川弘文館,1969年;《中國人の南方見聞録---瀛涯勝覽》,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3)J.V.G.Mills:Ma Huan Ying-yai Sheng-lan‘the Ove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143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ublish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1970.
    (4)《鄭和下西洋考》第23-24頁。
    (5)《鄭和下西洋考》第15頁。
    (1)《鄭和下西洋考》第17頁。
    (2)邱克《談明史所載鄭和寶船尺寸的可靠性》,《文史哲》1984年第3期。
    (3)宋立民《瀛涯勝覽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第2期。
    (1)邱炫煜《鄭和下西洋〈三書〉考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2期。此文承臺北成功大學鄭永常教授贈予,在此謹致謝忱。
    (2)蘇月秋《試論續四庫全書本〈瀛涯勝覽〉的版本和價值》,《西南古籍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1)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向達首先發現和介紹。
    (2)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馮承鈞首先發現並用於校勘。
    (3)清修《四庫全書》時,所見馬《瀛涯勝覽》爲張昇改編本,僅收入存目,並誤作者爲馬觀。近人編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卷二五五收入福建圖書館藏明祁氏淡生堂鈔本《瀛涯勝覽》。
    (4)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邱克首先發現。詳見下文。
    (1)參見《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後記》,第267頁。
    (2)當時他曾在校注序中言:“馬原書現存者有四本:一爲《紀録彙編》本,一爲《國朝典故》本,一爲《勝朝遺事》本,一爲《三寶征彝集》。”實際上他未見三寶本,國本得之也晚,所以主要是以明《紀録彙編》與清《勝朝遺事》兩種刻本加以校注的。
    (1)乾隆《曹州府志》卷四,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1)朱當瞬編《國朝典故·序》,此據八十四卷本,一百三卷本無序文。
    (2)關於馬敬,杭州人,時爲南直隸鳳陽府天長縣教諭。查嘉靖《天長縣志》卷五(嘉靖刻本),見有正統初太常少卿鄭雍言《重修廟學記》,提及重修廟學動工於“正統六年夏”,次年秋落成,請其撰記。記中載當時縣官員有“教諭錢塘馬敬”。鄭雍言爲浙江四明人,他所云馬敬爲錢塘人當無誤。
    (1)伯希和《鄭和下西洋考拾遺》,《鄭和下西洋考》第165-166頁。
    (2)《鄭和下西洋考》第20頁。
    (1)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序》。
    (2)邱克認爲“而鞏珍在宣德九年完成《西洋番國志》之前看到並抄襲了馬的全稿”,見《談明史所載鄭和寶船尺寸的可靠性》,《文史哲》1984年第3期。
    (1)戴聞達認爲1416年序是張昇僞撰,根據是序中出現了太宗廟號,而1416年太宗還没有廟號。伯希和已對此做出修正,認爲是馬自己在後來的寫作中增補的,見《鄭和下西洋考》,第18-19頁。
    (2)馬《瀛涯勝覽序》,《三寶征夷集》本。
    (1)黄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千頃堂書目》卷五《别集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8頁。
    (1)《明史》卷九七《藝文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第2391頁。
    (2)梁戰、郭群一編著《歷代藏書家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5-196頁。
    (3)《明史》卷一八四《張昇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4882-4883頁。
    (1)張昇《瀛涯勝覽集》,《紀録彙編》本。
    (2)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序》。
    (1)《藝海彙涵》現藏南京圖書館。
    (2)梅純事迹,見《明史》卷一二一《寧國公主傳》附、卷九七《藝文志》二;朱保炯、謝沛霖編著《明清進士題名碑録索引》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5頁。
    (3)《藝海匯函·梅純序》。
    (1)徐墙撰,馬泰來整理《新1紅雨樓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0頁。
    (2)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中輔佐人員部分並列“馬、郭崇禮”,並云“據此序,《瀛涯勝覽》一書出於馬、郭兩氏的合作”,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73頁。
    (3)張箭《記載下西洋的三書一圖---〈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云“《瀛涯勝覽》由馬著,郭崇禮協助編撰”,《歷史教學》2005年第2期。
    (1)《藝海匯函·瀛涯勝覽》。
    (1)《鄭和下西洋考》,第32頁注。
    (2)萬曆《杭州府志》卷五八《選舉》四《歲貢》,萬曆刻本。
    (3)康熙《新城縣志》卷五《官師·歲貢》,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1)黄丕烈撰、潘祖蔭1《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第148頁。
    (1)查“大通樓”,爲清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龔易圖藏書樓。龔易圖(1835-1893),字藹仁,清咸豐九年(1859)進士,官至湖南布政使。龔易圖酷嗜藏書,先後收得海寧陳氏書三千餘種、閩縣劉矣爲書數千卷、劉國柱書二萬餘卷,數十年中共庋藏十餘萬卷,在福州烏石山下辟雙驂園,築大通樓以藏之,並編有《大通樓藏書目録簿》五卷。參梁戰、郭群一編著《歷代藏書家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頁。
    (2)祁承些《澹生堂藏書目》卷三,《叢書集成續編》第3册,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642頁。
    (3)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小説月報》20卷1號,1929年。
    (4)伯希和《鄭和下西洋考》,第16頁。
    (1)參見馬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商務印書館、中國旅遊出版社,2016年。此爲以《紀録彙編》爲底本,與《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對校的一個版本。
    (2)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卷十九《雜史類》注明,沈氏所見《三寶征彝集》卷首有“四明陳氏文則樓珍藏書畫印、朱文長印,陳氏家藏白文方印、文則樓藏朱文方印”。查文則樓,爲浙江寧波陳僅藏書室名,陳僅,字餘山,鄞縣人,清嘉慶舉人,累官寧陝廳同知。今所見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上印章有所不同,書首頁除了“北京圖書館藏”印外,見有“抱經樓藏書印”“亞東沈氏抱經樓鑒賞圖書印”“五萬卷藏書樓印”等。“五萬卷藏書樓”,爲龔易圖之藏書樓别稱。又見“朱”、“香句偶得”印,可見此書曾藏於朱鼎煦處,鼎煦字贊卿,號香句,浙江蕭山人。民國初任鄞縣法院推事,後任龍山法政教員暨律師。
    (3)范欽藏,清范邦甸撰《天一閣書目》卷二之一《三寶征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4頁。
    (4)沈德壽《抱經樓藏書志》卷十九《雜史類》,中華書局,1990年,第214-215頁。
    (1)《鄭和下西洋考》,第22頁,此處伯氏關於《天一閣書目》的年代有誤,應爲1808年,《書目》前有嘉慶十三年阮元序可爲證。
    (2)《鄭和下西洋考·序》第6頁。
    (3)《鄭和下西洋考》,第162頁。
    (4)邱克《談〈明史〉所載鄭和寶船尺寸的可靠性》,《文史哲》1984年第3期。
    (1)均見陳繼儒《白石樵真稿·尺牘》卷一,《四庫禁毁書叢刊》本,集部第66册,第442、445頁。
    (1)李斌《陳繼儒室名考略》(《學術研究》2003年第8期)云:“‘正集’全名爲《尚白齋鐫陳眉公訂正秘笈》,‘秘集’亦冠名爲‘尚白齋’,而‘廣集’‘普集’冠名爲‘亦政堂’。‘尚白齋’‘亦政堂’,分别爲當時書商沈孚先、沈德先之齋名,通稱爲‘寶顔堂秘笈’是因爲寶顔堂爲陳繼儒齋名,而繼儒名在二沈之上。”
    (1)施廷鏞編著《中國叢書題識》下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687頁。
    (1)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二《書節鈔本之始》,中華書局,1957年,第30頁。
    (1)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鄧士龍《國朝典故》卷六二,許大齡、王天有等點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中册,第1415頁。
    (2)管勁丞《鄭和下西洋的船》,《東方雜誌》1947年第43卷第1號。
    (1)《明史》卷七四《職官志》三,中華書局,1974年,第1818頁。
    (2)黄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録·自序》,中華書局,1982年,第8頁。
    (3)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鄧士龍《國朝典故》卷六二,第1416頁。
    (4)席龍飛、何衛國《馬〈瀛涯勝覽〉明代淡生堂抄本尋訪記》,《海交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中華書局,1987年,第31頁。
    (2)唐志拔《關於鄭和寶船尺度出自〈瀛涯勝覽〉的論點質疑》,《船史研究》1997年11-12期。
    (3)羅懋登著,陸樹崙、竺少華校點《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7頁。
    (4)顧炎武《肇域志·南直隸》云:“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里、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書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濶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顧炎武全集》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16頁。顯而易見,此段文字來源於《客座贅語》。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