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主义审判:源流、思维特征与理论定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Origin,Thinking Features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of Consequential Judgment
  • 作者:张顺
  • 英文作者:ZHANG Shun;
  • 关键词:实用主义 ; 后果主义审判 ; 法律发现 ; 证伪
  • 英文关键词:pragmatism;;consequence judgment;;legal discovery;;falsification
  • 中文刊名:BFFX
  • 英文刊名:Northern Legal Science
  • 机构: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北方法学
  • 年:2019
  • 期:v.13;No.74
  •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法律发现的直觉主义模式研究”(2016SJB820027);;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最高法院统一法律适用研究”(17YJC820061)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BFFX201902010
  • 页数:14
  • CN:02
  • ISSN:23-1546/D
  • 分类号:94-107
摘要
对于后果主义审判的思维特质,理论界存在着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为了消弭人们对后果主义审判的理论误读,有必要对后果主义审判理论追根溯源。通过系统地梳理霍姆斯和波斯纳法律实用主义审判理论,尤其是波斯纳针对德沃金、卢班等人的批判意见所作的自我辩护,不难发现经由波斯纳系统阐述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对不同类型、相互对立的系统性后果进行权衡的法律发现技术。
        As for the thinking features of consequential judgment,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either support or opposite. In order to eliminate people's misreading of the theory of consequential judgment,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its origi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olmes and Posner's theory of judicial pragmatism,especially Posner's self-defense against the critical opinions of Dworkin and Luban,the theory of consequential judgment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by Posner,is a kind of technology of legal discovery to balance different types and opposed systemic consequences.
引文
(1)参见王彬:《司法裁决中的“顺推法”与“逆推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
    (2)参见杨知文:《司法裁决的后果主义论证》,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杨知文:《基于后果评价的法律适用方法》,载《现代法学》2014年第4期;杨知文:《后果取向法律解释的运用及其方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3期。
    (3)参见孙海波:《通过裁判后果论证裁判——法律推理新论》,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4)参见孙海波:《“后果考量”与“法条主义”的较量——穿行于法律方法的噩梦与美梦之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2期。
    (5)严格说来,可以将后果主义审判的发源追溯至18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菲尔德曼将这一时期流行的审判学说称为“前现代美国思想”(第二阶段)或“前现代主义的进步观”,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其哲学基础。该思想是对布莱克斯通的经典学说(“法律发现说”)的一种反叛,其核心观点是普通法始终处于进步之中,对于普通法所凝结的规则和原则的解释,也应根据社会情势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参见[美]菲尔德曼:《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以下。
    (6)“前”指向审判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后”则指向立法者所创制的规则。
    (7)[美]沃德·法恩斯沃思:《高手:解决法律难题的31种思维技巧》,丁芝华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8)哲学实用主义与法律实用主义之间不能简单地想象成一般意义上哲学与法律的关系,即哲学思维的变革会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产生实质影响。比如,康德有关人的主体地位的系统论述直接推动法律主体资格的普遍化、法律责任的确立等。哲学实用主义与法律实用主义有一些相同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分歧。相关分析参见张芝梅:《美国的法律实用主义》,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以下。
    (9)[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10)[美]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1)See Thomas C.Grey,Holmes and Legal Pragmatism,41 Stanford Law Review 1989,p.807.
    (12)Oliver Wendell Holmes,Law in Science and Science in Law,in Collected Legal Papers,The Lawbook Exchange,2010,p.211.
    (13)[美]波斯纳:《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凌斌、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4)参见前引(13),第87-88页。
    (15)See Antonin Scalia and Bryan A.Garner,Reading Law:The Interpretation of Legal Texts,West Group,2012,pp.33-41.
    (16)See Richard A.Posner,Reflections on Judg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pp.179-219.
    (17)参见前引(11),第793页。
    (18)See Richard A.Posner,What has Pragmatism to Offer Law?in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in Theories of Legal Reasoning: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Present,Scott Brewer ed.,Garland Publishing,Inc.,1998,pp.288-289.
    (19)See Oliver Wendell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in Collected Legal Papers,The Lawbook Exchange,2010,p.187.
    (20)前引(16),第79-80页。
    (21)参见[美]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22)参见[美]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23)Sroga v.Weighlen,649 F.3d 604,605-606,608-609.
    (24)Muller v.Oregen,208 U.S 412(1907).
    (25)参见前引(18),第288页。
    (26)参见前引(11),第847页。
    (27)前引(13),第7页。
    (28)系统性后果是波斯纳对实用主义审判中后果的整体性概括,所涵盖的范围甚是宽泛,它甚至包括法条主义所珍视的法律价值。波斯纳罗列的系统性后果有:对法律教义或决定、法律的可预测性、案件总量、司法行政、对其他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以及个人和公众对司法、审判的合理期待。参见前引(16),第5页。
    (29)See Steven D.Smith,The Pursuit of Pragmatism,100 The Yale Law Journal 1990,pp.434-437.
    (30)See Mari J.Matsuda,Pragmatism Modified and the False Consciousness Problem,6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0,p.1764.
    (31)Lochner v.New York,198 U.S.45,76(1905).
    (32)参见前引(22),第100页。
    (33)前引(13),第94页。
    (34)参见[美]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武欣、凌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35)为了避免误解,波斯纳为这一公式添加了几个限制性条件,比如成本和收益不能以金钱为标准、关注长期而非短期的成本和收益等。参见前引(13),第420-422页。
    (36)参见[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37)参见前引(16),第266页。
    (38)See Eric Rakowski,Posner’s Pragmatism,104 Harvard Law Review 1991,p.1683.
    (39)参见前引(13),第360页。
    (40)参见前引(16),第122页。
    (41)See Thomas C.Grey,Hear the Other Side:Wallace Stevens and Pragmatist Legal Theory,6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0,pp.1569,1590.
    (42)See Richard Rorty,The Banality of Pragmatism and the Poetry of Justice,63 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90,p.1811.
    (43)参见前引(29),第444页。
    (44)萨默斯进一步的解释是,当法律工作者遇到实际的问题时,会先明确所涉及的需求和利益,然后把它们转化为可行的目标,对此目标的追求可以缓解或缓和现实问题。参见[美]萨默斯:《美国实用工具主义法学》,柯华庆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45)See Daria Roithmayr,“Easy for You to Say”:An Essay on Outsiders,the Usefulness of Reason,and Radical Pragmatism,57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2003,p.949.
    (46)See John O.McG innis&Michael B.Rappaport,A Pragmatic Defense of Originalism,101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7,p.383.
    (47)参见前引(41),第1590-1592页。
    (48)参见[美]德沃金:《身披法袍的正义》,周林刚、翟志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7页。
    (49)参见[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冠宜译,时英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这一点事实上反映了德沃金与波斯纳之间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歧,即在何种审判模式之下法官更偏向伪装、掩盖真实的判决动机。
    (50)See David Luban,What’s Pragmatic about Legal Pragmatism,18 Cardozo Law Review 1996,p.44.
    (51)参见前引(50),第45页。
    (52)See Brian Z.Tamanaha,Pragmatism in U.S.Legal Theory:Its Application to Normative Jurisprudence,Sociolegal Studies,and the Fact-Value,41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Jurisprudence 1996,p.328.
    (53)See Brian Z.Tamanaha,Law as a Means to an E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129.
    (54)See Michael Sullivan and Daniel J.Solove,Can Pragmatism Be Radical?Richard Posner and Legal Pragmatism,113 The Yale Law Journal2003,p.691.
    (55)See Morgan Cloud,Pragmatism,Positivism,and Principles in Fourth Amendment Theory,41 UCLA Law Review 1993,p.214.
    (56)See Andrew J.Morris,Some Challenges for Legal Pragmatism:A Closer Look at Pragmatic Legal Reasoning,28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7,pp.4-5.
    (57)参见前引(9),第468页。
    (58)参见前引(13),第19页。
    (59)参见前引(13),第389页。
    (60)参见前引(13),第407页。
    (61)参见前引(13),第391-392页。
    (62)[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264页。
    (63)See Douglas Lind,The Mismeasurement of Legal Pragmatism,4 Washington University Jurisprudence Review 2012,p.246.
    (64)参见前引(55),第232页。
    (65)参见前引(13),第345页。
    (66)事实上,在波斯纳的话语体系内,利益、后果、权利等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按照不同的逻辑、修辞加以表述。比如,个人自由既可以被视为一种利益、一种消极权利,也可以被转化为后果话语,即对权利和利益的侵犯。
    (67)参见[英]尼尔·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68)参见[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89页。
    (69)参见前引(9),第167-168页。需要说明的是,本图示已经按照波斯纳对实用主义审判模式的辩护作了修正。
    (70)See Richard A.Wasserstrom,The Judicial Decis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p.27.
    (71)[德]齐佩利乌斯:《法学方法论》,金振豹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72)麦考密克只是代表解决法律发现难题的一种方案,另一种较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是考夫曼、齐佩利乌斯的学说,即批判单向度的推论模式,转向事实与规范之间相互对接的等置模式。参见[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以下;[德]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吴从周译,颜厥安校,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87页;前引(71),第125-131页。
    (73)[美]桑斯坦:《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金朝武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74)张青波:《理性实践法律:当代德国的法之适用理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3-264页。
    (75)前引(4)。
    (76)[美]劳伦斯·鲍姆:《法官的裁判之道》,李国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77)[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6页。
    (78)[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79)参见黄舒芃:《变迁社会中的法学方法》,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06页。
    (80)See Dennis M.Patterson,Law’s Pragmatism:Law as Practice&Narrative,76 Virginia Law Review 1990,p.986.
    (81)参见[法]博杜安:《卡尔·波普》,吕一民、张战物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6页。
    (82)[法]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83)[德]考夫曼:《法律获取的程序》,雷磊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页。
    (84)前引(82),第7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