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形象”“西部话语”与文化现代性失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牛学智
  • 关键词:西部形象 ; 西部话语 ; 文化现代性
  • 中文刊名:ZDWJ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年:2019
  • 期:No.3
  • 语种:中文;
  • 页:ZDWJ201903004
  • 页数:11
  • CN:03
  • ISSN:10-1598/I2
  • 分类号:22-32
摘要
"西部形象""西部话语"的雏形,应该首先出现在清代舆地学著述中。但作为地志论述,仅限于描述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物产与气候状况等,以资当时政策的决策与经济、农业的管理之用,并不是现代哲学文化学意义的"话语"。直到现当代,西部"自致角色""自赋角色"才慢慢变得清晰,其西部中心化、西部形象特殊化主体性色彩,也才异常突出。这时候,文化现代性也就开始褪色,乃至于失落了。
        
引文
(1)详细论述,参见牛学智《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第五章《一份调查报告: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被引向何处?》,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2)据笔者大略统计,仅2009年至2010年,以“西部电影”为关键词共享到网上的硕士毕业论文就不下20篇,照此类推,加上其他类型的西部人文研究,比如文艺学、文学下面数量惊人的子课题,合起来马上就要过100篇,如此巨大的西部人文研究量,说西部成了近年来中国大陆整个人文研究的增长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3)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林竞:《蒙新甘宁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这一类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是“西北行记丛萃”两套丛书。
    (5)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6)(16)参见邓晓芒《武侠小说的流行与民族常识的缺失》,《湖湘论坛》2014年第8期。
    (7)马强的《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是一部收集资料翔实,论述也很中肯的西部地理研究著作,但是,作为地理研究,该著似乎还有不少需要辩证看待的地方。比如第二章有这样的说法,“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文而轻自然的政治-伦理型文化,自孔子儒家学派创立以来,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源远流长,堪称发达,而自然科学却长期被视为奇技淫巧,地位低下,发展艰难缓慢”。孔子的儒家学派与后来西部论述有多少关系暂且不论,然而,就该诸所罗列的西部地理文献来说,我倒认为论述是重自然而轻人文的,这是一个突出现象,所谓“重人文轻自然”应该得到反思。
    (8)杜佑:《通典》卷一九〇《边防·吐蕃》。转引自《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马强著,第94页。
    (9)(13)林竞:《蒙新甘宁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42页。
    (10)林竞:《蒙新甘宁考察记·自序》,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1)“中国梦的多民族影视文学呈现--2014·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2014年8月17日至20日在银川举行,丹增、包明德等学者提出了建设性批评意见,大概为三点,一是超越一般习俗,强调表现历史民族的灵魂。只有自由的、想像的和担当的,才不至于被人类学滞闷住手脚。二是超越一般风情,强调表现民族精神。只有抵制把风情娱乐化、幼稚化、浅俗化、表层化、市场化和浅表化,才能达到文化审视、伦理审视、心灵呼唤。三是超越一般历史,表现民族的血液。强调克服文化相对主义的狭隘、抱残守缺,才能建构现代文明、现代民族。
    (12)肖云儒:《多维交汇的西部文化与两极震荡的西部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4)这些独属于乡土中国汉民族的民间知识信仰,来自于今天的田野调查,逆推上去,想必在林竞的时代、肖云儒论述西部文化的氛围,不可能没有。只不过,林竞怀抱更雄伟的政治意图,而肖云儒则正值“西部文学”风头正健之时,再加上相当正统的思维框架,这些真正的民间汉文化知识和信仰,也许正是被视为“封建迷信”而欲剿灭的对象,因此,所谓“西部话语”,实际上建基于一种理想的哲学想象,实在抽空了其中的实质内涵,导致后来的西部人文话语始终缺失人的现代化一维。这些内容的详尽论述,参见狄金华《上坟:母亲的传统和归属体系》、王海娟《宗祠:一个家族的精神家园》和张雪霖《巫婆与鬼神:科学之外的“科学”》,均见《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贺雪峰主编,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35-55页。
    (15)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参见《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一书,叶舒宪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