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伦理语境下网络监控措施的边界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Boundary of Network Monitoring Measures in the Context of Investigation Ethics
  • 作者:马方 ; 王文娟
  • 英文作者:MA Fang;WANG Wenjuan;
  • 关键词:侦查伦理 ; 网络监控措施 ; 适用机理 ; 隐私权保障
  • 中文刊名:GA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5;No.19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监察体系下职务犯罪侦查运行机制研究”(17BFX00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ADX201903005
  • 页数:8
  • CN:03
  • ISSN:10-1450/C
  • 分类号:42-49
摘要
侦查伦理对于法律关系与权力关系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网络监控措施中则意味着侦查人员实施网络监控措施必然要受到侦查伦理的规制。虽然,网络监控措施的运用对控制犯罪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倘若一味地以"侦查破案"为主,不顾基本法律对人权的保障,进行非理性的扩张,不断侵犯和挤压公民基本权利,将会导致网络监控行为频繁的越界。侦查伦理语境下适用网络监控措施侦破案件必须守界:在合法性诉求上,它必须接受基本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在软性规制层面,完善相应的程序性规定,遵循侦查伦理德性精神,以矫正和消解不断扭曲的脱轨行为;在硬性规制层面,既应渗入侦查伦理价值,完善网络监控措施的适用问题,制定相应的内部规制措施,又应针对侦查人员的越轨行为制定相应的救济途径,以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
        
引文
[1]廖炼忠.当代行政伦理制度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0.
    [2]马方,王文娟.侦查伦理视阈下网络监控:适用机理、边界及调整[J].学术探索,2018(9):33-41.
    [3]艾明.秘密侦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23.
    [4]薛李.欧洲网络监控技术及设施解读[J].保密科学技术,2017(8):18-20.
    [5]刘梅湘.侦查机关实施网络监控措施的程序法规制—以域外法的相关规定为参照[J].法商研究,2017(1):174-182.
    [6]郑学功.计算机网络犯罪侦查学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49.
    [7]蒋平,黄淑华,杨莉莉.数字取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4.
    [8]North G A. Notes and Comments:Carnivore in Cyberspace:Extending 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s Framework to Carnivore surveillance[J]. Rutgers Computer&Technology Law Journal,2002,28(March):155.
    [9]乐蓓,石红梅,陈桂香,钟鑫.俄罗斯与印度的网络监控系统概览[J].中国安防,2014(19):89-94.
    [10]邓立军.外国秘密侦查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8.
    [11]张清.电子证据收集的基本方法: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1):22-27.
    [12]陈卫东.刑事立案与侦查(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591.
    [13]陈永生:论电子通讯数据搜查、扣押的制度建构[J].环球法律评论,2019,41(1):5-20.
    [14]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宋玉琨,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64.
    [15]兰跃军.比较法视野中技术侦查措施[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1):66-74.
    [16]董林涛.释法抑或立法:“技术侦查”法律解释之合法化困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2):65-69.
    [17]刘延文.论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D].河北大学,2016.
    [18]杨开湘.宪法隐私权导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
    [19]洪延青.摄像头下的公共隐私[J].中国公共安全,2007(9):136-143.
    [20]孙秋杰,屈耀伦,沈天炜.刑事政策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46.
    [21]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M].北京:方正出版社,2000:151.
    [22]马方,王文娟.传播学视域下网络谣言型案件侦查取证研究[J].学习论坛,2018(8):78-83.
    [2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6.
    (1)《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254条:“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可以对下列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采取技术侦查措施:(1)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案件;(2)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严重暴力犯罪;(3)集团性、系列性、跨区域性重大犯罪案件……”。
    (2)《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3条:“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涉案数额在十万元以上、采取其他方法难以收集证据的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0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