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侵权责任和补偿性侵权责任的法经济学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婧
  • 关键词:经济学评析 ; 预防性侵权责任 ; 补偿性侵权责任 ; 最优预防 ; 有效威慑
  • 中文刊名:JNXB
  • 英文刊名: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7-12-19 15:42
  • 出版单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v.39;No.225
  • 基金: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NXB201710007
  • 页数:8
  • CN:10
  • ISSN:44-1285/C
  • 分类号:55-62
摘要
侵权法应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创设一套能够为潜在侵害人和受害人提供充分激励、促使潜在侵害人和受害人采取最优注意水平和行为水平,从而避免事故发生的预防激励机制。预防性侵权责任和补偿性侵权责任作为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两类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在预防损害方面有着不同的制度设计,发挥着不同的威慑效能,也存在着一定的立法不足。为了充分发挥有效预防的作用,应对预防性侵权责任的归责事由、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补偿性侵权责任的过错及比较过错情形、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及赔偿标准进行完善。
        
引文
(1)[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法和经济学》(第五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1页。
    (2)龚赛红、王青龙:《论侵权法的预防功能》,《求是学刊》2013年第1期,第103页。
    (1)H.Stoll,Consequences of Liability:Remedie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MartinusN ijhoff Publishers,1983,p.150.
    (2)汪洋:《论罗马法上的“潜在损害保证”》,费安玲:《学说汇纂(第3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3)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83页。
    (4)Guido Calabresi and Douglas Melamed,“Property Rules,Liability Rules,and Inalienability: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Harvard Law Review,Vol.85,No.6,1972,p.1089.
    (5)魏振瀛:《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第32页。
    (1)李婧:《侵权法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3-84页。
    (2)United States v.Carroll Towing Co.,159 F.2d 169(2d Cir.1947).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3)Steve Shavel,l“Strict Liability Verses Negligence”,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No.1,1980,pp.1-25.
    (4)杰弗里·L.哈里森著:《法与经济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5)[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
    (1)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页。
    (2)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3)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169页。
    (4)叶名怡:《侵权法上故意与过失的区分及其意义》,《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87页。
    (1)龚赛红、王青龙:《论侵权法的预防功能》,《求是学刊》2013年第1期,第103页。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法和经济学》(第五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页。
    (3)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4)孙鹏、胡建:《死亡损害赔偿额的算定---以法经济学的分析为视角》,《学术论坛》2012年第11期,第48页。
    (1)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页。
    (2)薛军:《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23页。
    (3)Anderson V.Litzenberg,694 A.2d 150,Court of Special Appeals of Maryland,28,1997,p.162.
    (1)曾隆兴:《详解损害赔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死亡赔偿制度解读》,《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第30页。
    (3)克雷斯蒂安·冯·巴尔著,焦美华译:《欧洲比较经侵权行为法》(下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4)詹巍:《论商事裁判的法律经济学分析进路》,《东方法学》2016年第4期,第8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