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行致害侵权责任的法律适用——以苏霄濛诉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aw Application of Subway's Tort Liability——A Case Study of the Life Right, Health Right and Body Right Dispute of Su Ying vs Beijing Metro Operation Co., Ltd.
  • 作者:陈广辉
  • 英文作者:Chen Guanghui;
  • 关键词:高速轨道运输工具 ; 无过错责任 ; 原因力 ; 过失相抵
  • 中文刊名:FL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Judicial Case)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 年:2018
  • 期:No.411
  • 语种:中文;
  • 页:FLSS201818004
  • 页数:8
  • CN:18
  • ISSN:11-3126/D
  • 分类号:30-37
摘要
我国法律对无过错责任原则和高度危险责任仅有一般性规定。本案通过探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侵权责任法高度危险责任相关规定为标杆,分析"地铁致损案",认定地铁在运行中属于"高速轨道运输工具",对其侵权应苛以无过错责任,并适用过失相抵的规则;同时归纳出审判实务中判断过失相抵的两个标准:比较过错和比较原因力。
        
引文
[1]针对责任竞合问题,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铁路旅客运送期间,发生乘客人身损害事件,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分两种情形处理:1.要求运输企业承担违约责任的,应当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审理案件,确定运输企业是否承担违约责任及违约责任的大小;2.要求运输企业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应当根据有关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审理案件,确定运输企业是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及损害赔偿责任的大小。
    [2]该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国家铁路是指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管理的铁路。地方铁路是指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铁路。专用铁路是指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专为本企业或者本单位内部提供运输服务的铁路。铁路专用线是指由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管理的与国家铁路或者其他铁路线路接轨的岔线。
    [3]最高法院民一庭曾有倾向意见,认为对高速运输工具的判断不以速度而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标准。
    [4]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吴华林诉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人身损害赔偿案,为北京市地铁公司首次被判决赔偿落轨乘客。历时5年多诉讼、两次发回重审、先后6次开庭、出现过9份生效判决和裁定,各方之所以分歧极大,焦点在于对适用的归责原则的认识截然相反。而出现这一争议的关键又在于对于地铁是否属于高速轨道运输工具的认识不一。该案第一轮判决均不认为地铁是高速运输工具,第二轮判决认为地铁属于高速运输工具,第三次判决认定认定地铁属于特殊的运输行业,但不同于飞机、火车等高速运输工具。
    [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审判前沿:新类型案件审判实务》,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6]鉴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未能找到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统计,但是地铁交通事故并不少见。
    [7]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111页。
    [8]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第53-54页。
    [9]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10]张民安、梅伟著:《侵权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1]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12]我国民法理论称“过失相抵”“过错相抵”,日本民法称“过失相杀”“过失抵消”,英美侵权法称“比较过失”,其实质一样。
    [13]该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14]就传统民法理论而言,过失相抵规则适用于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领域,早已形成共识。在立法层面,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到《侵权责任法》均有所体现。
    [15]杨立新著:《侵权责任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1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7]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18]同前注[15],第83页。
    [19]曾隆兴著:《现代损害赔偿论》,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98年版,第572-573页。
    [20]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