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ino-Soviet Debate and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 作者:佘君
  • 英文作者:SHE Jun;School of Marx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苏论战 ; 马克思主义 ; 传播
  • 英文关键词:Sino-Soviet Debate;;Marxism;;spread
  • 中文刊名:AH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 Soc.Sci.)
  • 机构: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7
  • 出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7;No.222
  •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6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KS020)
  • 语种:中文;
  • 页:AHSD201901003
  • 页数:7
  • CN:01
  • ISSN:34-1041/C
  • 分类号:19-25
摘要
中苏论战对中共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战期间,中共中央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整理发表了对苏共和其他党的批判文章以及相关修正主义者的言论和著作;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中苏论战情况和中共中央的政策观点。
        The Sino-Soviet Debate played an obj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spread of Marxism conduc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n the process of the debate,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a multitude of works of Marx,Engels and Lenin.It also edited and published the fourth volume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collated and published criticism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and other parties as well as the remarks and works of relevant revisionists.Marxism-Leninism was propagandized,and the Sino-Soviet Debate and the policy view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ere introduced among the party cadr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引文
[1]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M].李晓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56: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四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57-1992[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7]中央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张翼,苏振兰.毛泽东和《毛泽东选集》[J].党史纵横,2009(8):17-21.
    [9]林彪.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J].红旗,1960(19):1-12.
    [10]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四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1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2]郑异凡.“灰皮书”——回忆与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13]沈展云.灰皮书,黄皮书[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顾准.顾准自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7]大中城市机关工厂部队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隆重纪念革命导师列宁诞辰纷纷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座谈会学习列宁革命战斗精神[N].人民日报,1960-04-22(03).
    [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9]高正礼.邓小平与中苏论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452-456.
    [20]蒲国良.邓小平与中苏大论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1):32-43.
    [21]金春明.再论“文化大革命”起因[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1):62-73.
    [22]阎明复.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3]何方.何方自述:从延安一路走来的反思[M].香港:明报出版社,2007.
    [24]伍修权.回忆与怀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主要文献和回忆录有:沈志华,杨奎松《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沈志华《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9-199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李越然《中苏外交亲历记——首席俄语翻译的历史见证》、李海文整理《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阎明复《亲历中苏关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的十年(1957-1966)》。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第三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蒲国良《走向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等对中苏关系演变特别是论战的过程进行研究。蒲国良的《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孔寒冰《走出苏联: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叶政《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探讨了中苏论战的起因、影响、教训和启示。
    (1)吴冷西认为是10日(《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杨奎松认为是16日(《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4页)。
    (1)《斯大林全集》13卷从1953年9月出版第一卷到1958年出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1956年出版第1卷到1985年出版全部50卷。
    (1)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十三册)》(内部发行),第364页。
    (2)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十三册)》(内部发行),第36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