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for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
  • 作者:陈思 ; 王国芝 ; 陈翠华 ; 丁枫 ; 郎兴海 ; 张刚阳
  • 英文作者:CHEN Si;WANG Guo-zhi;CHEN Cui-hua;DING Feng;LANG Xing-hai;ZHANG Gang-yang;
  •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 ; 虚拟仿真 ; 实验教学
  • 英文关键词: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virtual simulation;;experimental teaching
  • 中文刊名:JYDZ
  • 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 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教育
  • 年:2019
  • 期:v.28;No.110
  • 基金: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度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资助计划(10912-2019SJGG00165);; 成都理工大学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JG183061);; 四川省“地质矿产资源三维立体勘探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100-18Z0530)
  • 语种:中文;
  • 页:JYDZ201902021
  • 页数:5
  • CN:02
  • ISSN:11-3777/G4
  • 分类号:99-103
摘要
本文结合成都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就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全面性、衔接性,虚拟仿真实验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以及虚拟仿真技术运用的首要考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引文
[1]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等.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12-16.
    [2]吕新彪,徐四平,陈志军,等.矿产形成、勘查与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与进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5-9.
    [3]吴伟,张绍臣,张树林.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1,10(3):65-67.
    [4]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2):44-49.
    [5]丁枫,陈翠华,蔺吉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2):88-91.
    [6]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7]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6):38-41.
    [8]潘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4,31(5):164-166.
    [9]孙二军,赵仑,唐艳茹.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8):121-124.
    [10]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11]熊宏齐.实验室主任如何实践—一流意识、特色意识、精品意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18-20,70.
    [12]熊宏齐.论高校实验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自主选择要求[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1):1-7.
    [13]王卫国,胡今鸿,刘宏.国外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214-219.
    [14]刘亚丰,余龙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及发展模式探索[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33(4):108-114.
    [15]张刚阳,陈翠华,王国芝,等.矿产勘查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1):52-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