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Advancement of Legalization of 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作者:王学俭 ; 杨昌华
  • 英文作者:Wang Xuejian;Yang Changhua;
  • 关键词:协商民主法治化 ; 推进原则 ;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 依法治国
  • 英文关键词:Legal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Promotion Principle;;Socialist Democratic System;;Rule of Law
  • 中文刊名:SHZY
  • 英文刊名:Socialism Studies
  • 机构: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4-10
  • 出版单位:社会主义研究
  • 年:2015
  • 期:No.220
  • 基金:2014年度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研究基地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14LZUJBWTD008)
  • 语种:中文;
  • 页:SHZY201502009
  • 页数:8
  • CN:02
  • ISSN:42-1093/D
  • 分类号:52-59
摘要
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进协商民主法治化,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更是协商民主制度本身的内在诉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前提在于法制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构必然成为法治化的首要枢机。协商民主法治化并不是感性化的设计和随意性的推进,而是要在遵循进化理性和建构理性的共恰、显性建构和隐性认同的共进以及历史逻辑和对比逻辑的共显的原则指导下,逐步推进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大协商、基层协商和人民团体协商法治化进程。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un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to advance legal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spect in carrying forward rule of law across the board, but also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still more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Legaliz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promoting legal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spon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becomes of cardinal importance. To advance legaliz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oes not equal to perceptual design or arbitrary progress. Rather, it is the strengthening of part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governmen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PPCC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PC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grass-roots level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processes of which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including the conformity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 and Constructivist Rationalit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explicit construction and implicit recognition and the mutual manifestation of historic logic and comparative logic.
引文
1 王新生:《论协商民主的法治化》,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 R.A.W.罗茨:《新的治理》,杨雪冬译,载于《政治研究》1996年第154期。
    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4 包心鉴:《协商民主制度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载于《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5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6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62页。
    7 [法]洛克:《政府论(下卷)》,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6页。
    8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页。
    9 13陈步雷:《法治化变迁的经验与逻辑——目标、路径与变迁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6页。
    10 1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45-269、208页。
    12 [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页。
    14 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006年版,第42页。
    15 张志铭:《转型中国的法律体系建构》,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99页。
    17 [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18 19罗豪才:《软法与协商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20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1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6页。
    22 [德]马克斯·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黄宪起、张晓琳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页。
    23 公丕祥:《法治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4 梁治平:《新波斯人信札》,中国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5 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89-295页。
    26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2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8 王学俭,杨昌华:《协商民主制度化的价值、问题及路径探析——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9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页。
    30 肖北庚:《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
    31 殷啸虎:《关于人民政协法治化问题的若干思考》,载于《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5期。
    32 郁忠民:《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法律选择》,载于《法学论坛》198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