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以民意信息处理为中心的技术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mparison Between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Techn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Public Will
  • 作者:韩志明
  • 英文作者:Han Zhiming;
  • 关键词:协商民主 ; 选举民主 ; 民意信息 ; 选票 ; 话语 ; 治理技术 ; 民主治理
  • 中文刊名:QHD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04
  •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4;No.161
  • 基金:中宣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2015YZD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国家的治理技术及其运作逻辑”(15BZZ03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18JZD042)
  • 语种:中文;
  • 页:QHDZ201901016
  • 页数:12
  • CN:01
  • ISSN:11-3596/C
  • 分类号:189-199+205
摘要
民意是民主治理的中心问题,良好的民主治理需要恰当的民意处理技术。作为民主政治的不同实现形态,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民主治理的技术,是基于民意的公共决策机制。在民意信息的形式以及信息处理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等方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也决定了两者不同的效率优势、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其中,选举民主是以选票为中心的信息过程,高度简化的选票信息量很小,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程度很高,便于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在形成众意方面具有效率优势。协商民主是以话语为中心的信息交互过程,话语信息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共识性决策,趋近于公意的目标,但也意味着巨大的信息处理成本和严格的规模限度。
        The will of the people is the key question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a good democratic governance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technique of the processing of public will. Being different patterns of democratic politics,electoral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re both way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making system based on public will. In light of the form of poll 's information and the structure, procedure and resul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hich underlined different efficiency superiorities, applicability and consequences of application. Between them, electoral democracy is an informational processing centered on votes; highly simplified ballots contain much less information; therefore the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and operability would be high, large scale of calculation could be implemented, and efficiency superiority will be resulted in concerning the forming of popular will.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 process of information interacting centered on speeches. Speeches contain abundant content, this will benefit the forming of consensual policymaking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goal of public will, but this also indicated vast cost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trict boundaries of applicable scales. An analysi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both democracies with regard to information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rities of the oper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provide inspirations for a rational and solid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cy.
引文
(1)猪口孝、爱德华·纽曼、约翰·基恩编著:《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页。
    (2)马奔:《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渊源、关系与未来发展》,《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贾可卿:《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4)袁方成、张翔:《使协商民主运转起来:技术如何可能——对“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及其实践的理解》,《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丁韶彬、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2)申建林、蒋田鹏:《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协商”与“选举”之辩——兼评“协商民主优先论”》,《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2日。
    (4)马宝成:《如何认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7期。
    (5)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页。
    (6)马奔:《协商民主的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7页。
    (7)John S. Dryzek,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of Deliberative Governan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 3-10.
    (8)马德普:《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的补充吗?》,《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4期。
    (1)崔应美、梁月群:《中国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2)转引自伊恩·夏皮罗:《最理想的协商?》,见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1)埃冈·纽伯格、威廉·达斐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荣敬本、吴敬琏、陈国雄等译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5页。
    (2)孟广均、霍国庆、罗曼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1)刘军宁等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1)刘玲斐、张长东:《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局限——对话马克·沃伦教授》,《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1期。
    (2)刘玲斐、张长东:《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局限——对话马克·沃伦教授》。
    (3)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4)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5)转引自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6)李广民、张怀勋:《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比较》,《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1)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转引自伊恩·夏皮罗:《最理想的协商?》,见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第130—132页。
    (3)David Miller,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 ed.,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p. 201.
    (4)转引自玛莎·麦科伊、帕特里克·斯卡利:《协商对话扩展公民参与:民主需要何种对话?》,见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04页。
    (5)陈家刚:《多元文化冲突彰显协商民主价值》,《学习时报》2012年10月29日。
    (1)转引自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主编:《公共协商的意义》,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第190页。
    (2)D. C. Mutz,Hearing the Other Side:Deliberative versus Participatory Democracy,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 84-124.
    (1)韩志明、顾盼:《民意技术的形与质——群众路线与协商民主的技术比较》,《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2)参见高力克:《胡适的民主教育论》,《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24日。
    (3)在民主政治的历史上,“素质论”的观点一直是抵制民主进程的重要观点,即认为民众只有达到相当的素质,民主政治才能运行得起来。但从技术上分析,至少选举民主的信息简化体系实际上不需要选民有特别的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的是,民主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从民主实践中学习和积累而获得。因此“素质论”也可以从技术上进行反驳。
    (4)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
    (5)图木尔:《聚合主流民意是中国民主的重大课题——胡伟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
    (6)转引自托马斯·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第190页。
    (1)对于“面对面”协商的限度,美国政治学家达尔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证:“一天,如果一个团体想做出一个决定,假定每天有10个小时用于讨论,并允许每人有10分钟的发言时间——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这一团体最多也不能超过60人。”参见罗伯特·古丁:《内在的民主协商》,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第58页。
    (2)图木尔:《聚合主流民意是中国民主的重大课题——胡伟教授访谈录》。
    (3)A. Schedler,Conceptualizing Accountability,A. Schedleret al. eds.,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9.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Eva Sφrensen and Jacob Torfing eds.,Theories of Democratic Network Governance,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p. 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