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巴基斯坦藏族后裔的跨界研究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oad and Belt and the studies in music of minority groups
  • 作者:银卓玛 ; 拥巴
  • 英文作者:Yin Zhuo-ma;Yong Ba;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丝绸之路 ; 少数民族音乐 ; 巴尔蒂斯坦 ; 跨界研究 ; 藏族后裔
  • 中文刊名:ZGMU
  • 英文刊名:Chinese Music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
  • 出版日期:2019-01-18
  •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
  • 年:2019
  • 期:No.155
  • 语种:中文;
  • 页:ZGMU201901012
  • 页数:8
  • CN:01
  • ISSN:11-1379/J
  • 分类号:78-85
摘要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者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提升研究空间,并与沿线国家建立平台,实现合作是当代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带一路"国家众多,"以小见大、以点带线"是实现沿线各国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要途径。在诸多的沿线国家中,笔者聚焦巴基斯坦北部的巴尔蒂斯坦这片土地,这是一片与我国历史上有过密切关系,而我们却知之甚少的土地。在国内,对于巴尔蒂斯坦藏族后裔的一手资料极为匮乏,通过查阅、整理,本文以国内外现有文献为基础,对巴尔蒂斯坦藏族后裔的历史、文化、现状及音乐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将可进行跨界音乐研究的巴尔蒂问答歌"索玛莱克"和"格萨尔"说唱进行简述。进而,通过丝绸之路上民族音乐传播的个案分析,阐述少数民族音乐跨界研究与"一带一路"大背景的密切关系。
        
引文
(1)本文为2018年“十六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年会”的主题发言稿。
    (2)丝绸之路既是经济的流通,更是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而每一段又可分为中南北三条路线。这9段线路中,属西段南线最为磅礴,即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一路经过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最后抵达欧洲。路上丝绸之路为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海上丝绸之路为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埃及、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利比亚突尼斯、意大利。参见向洁、闫海龙:《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发展》,《区域经济》,2016年,第5期,第2-5页。
    (3)参见程国强:《共建“一带一路”: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4期,第1-2页。
    (4)金春子、王建民:《中国跨界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页。
    (5)[日]长泽和俊:《东西文化交流史》,《西北史地》,张英莉译,1984年,第3期,第1页。
    (6)参见[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著:《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历史与文化》,陆水林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7)参见藏人文化网(http://www.tibetcul.com/zhuanti/whzt/201707/42821.html),2017年7月1日。
    (8)参见刘洁:《勃律与西藏苯教、藏传佛教关系考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1页。
    (9)陆水林:《1840-1841年西藏与森巴在阿里地区之战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第5页。
    (10)“13世纪末,定居在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文化圈内,最早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是当时西藏的附属国拉达克和西藏血统的巴尔蒂。”参见格曲曲杰:《伊斯兰和藏族艺术的结晶——卡尔乐(一)》,《西藏艺术研究》,2007年,第4期,第2页。
    (11)(12)(13)(14)(18)故纳新参见[巴基斯坦]艾哈默德·哈桑·达尼:《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史》,杨柳、黄丽莎译,陆水林审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第61、90、95、285、297页。
    (15)(16)(17)参见陆水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第2、285 、2页。
    (19)参见格曲曲杰:《伊斯兰和藏族艺术的结晶——卡尔乐(一)》,《西藏艺术研究》,2007年,第4期,第2页。
    (20)(21)(22)Kenneth Iain MacDonald.Memories of Tibet:Transnationalism, Transcultur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Northern Pakistan. India Review,vol.5, no.2, April, 2006, pp.190-219.p.190.pp.194-195.
    (23)(24)(25)(26)Kenneth Iain MacDonald.Memories of Tibet:Transnationalism, Transcultur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Northern Pakistan. India Review, vol.5, no.2, April, 2006, p.198.pp.201-202.p.210.p.193.
    (27)雍仲符号“卐”代表佛祖的心印。“雍”是永恒和谐的象征,而“仲”则是世俗无灭的意思。
    (28)参见[日]长泽和俊:《东西文化交流史》,《西北史地》,张英莉译,1984年,第3期,第1-3页。
    (29)Mrs. Bishop F.R.S.G.S A journey through lesser Tibet.ScottishGeographicalMagazine,8:10,1982,pp.524.
    (30)Colonel Tanner. Notes on the inhabitants of the Himalayas.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Vol. 7, 1891,Lssue 11, pp.581-585.
    (31)Reza. Medieval Tibet in Perso-Islamic Sources.Himalayan and Central Asian Studies, New Delhi Vol.17,2013, pp.1-12.
    (32)[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著:《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历史与文化》,陆水林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33)李强、纪宗安:《17-19世纪喜马拉雅地区的羊绒贸易和战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期,第3页。
    (34)Mrs. Bishop F.R.S.G.S A journey through lesser Tibet.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8:10, May, 1982,pp. 513-528.
    (35)参见[巴基斯坦]古拉姆·哈罗·罗布桑:《巴尔蒂斯坦的创世问答歌——索玛莱克》,陆水林译,《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页。
    (36)参见格桑曲杰:《世界屋脊之巅西藏阿里的民歌风格、特色区域及种类》,《西藏艺术研究》,1995年,第2期,第4页。
    (37)参见[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尤素夫·侯赛因阿巴迪:《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历史与文化》,陆水林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38)参见[巴基斯坦]S·M·阿巴斯·加兹米:《巴尔蒂斯坦地区流传之<盖瑟尔>传说概况》,陆水林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第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