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Zhang Huiyan's I Ching Learning and the New Text Classic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谷继明
  • 英文作者:GU Ji-ming;School of Humanities, Tongji University;
  • 关键词:张惠言 ; 常州学派 ; 今文经学 ; 汉《易》
  • 英文关键词:Zhang Huiyan;;the Changzhou School;;New Text classicism;;I Ching learning of the Han Dynasty
  • 中文刊名:HNDB
  • 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 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7;No.16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ZX022)
  • 语种:中文;
  • 页:HNDB201901003
  • 页数:7
  • CN:01
  • ISSN:46-1012/C
  • 分类号:14-20
摘要
张惠言是晚清今文学兴起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学问介于朴学与晚清今文学的交界点上,他做的汉《易》学上承惠栋。然而根据现有材料,以考证的方法来复原虞翻《易》学,只能是破碎的。张氏不取考证学的方法,而是抽绎出虞翻《易》学的精义,再加入自己的体会,建构出虞翻卦象的结构体系,再凭借这个体系来笺释虞翻《易》注。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也算是今文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张惠言的礼学,也非考证礼学,而是与公羊家的礼学相通。他会通《易》与礼,其实也蕴含着公羊学在其中。张惠言的方法传给刘逢禄,同时对黄以周、曹元弼等也有影响。
        Zhang Huiyan was a critical figure in the rising of Jinwen xue(New Text classicism), whose learning stood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uxue(plain learning) and Jinwen xu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is study of I Ching learning of the Han Dynasty inherited Hui Dong. However, the textual research, with the current materials,which were used to restore Yu Fan's I Ching learning,were only broken. Rather than following the textual research, Zhang Huiyan constructed the structural system in Yu Fan's Gua(hexagrams) through expounding the essence in Yu Fan's I Ching learning mingled with his own understandings, which was further employed to make commentaries on Yu Fan's annotations of I Ching. This creative explanatio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Text classicism. Moreover, Zhang's study of rituals was not the rituals of textual research, but in harmony with that of the Gongyang Schola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ctually, Zhang Huiyan's mastery of I Ching and ritual learning also implied the learning of Gongyang School. Methods adopted by Zhang Huiyan were handed down to Liu Fenglu, and further affected Huang Yizhou, Cao Yuanbi and the others.
引文
(1)刘逢禄:《刘礼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2)孙运君:《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第130-132页。
    (3)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4)惠栋:《易汉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3页。
    (5)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22页。
    (1)费氏《易》的今古文归属颇有争议。费直《易》的经文或许是古文,但传费氏学的人如郑玄、荀爽,其实都借鉴了今文家法的。
    (2)谷继明:《惠栋易学的定位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40页。
    (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2页。
    (4)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5)王应麟辑,惠栋,丁杰订补:《周易郑注》,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6)黎心平:《张惠言虞氏消息研究》,《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第57-66页。
    (7)所谓天道运行,即指一年的四时变化,月相的消长盈虚,等等,这些都表现在《周易》卦象之间的变化和联系上。也正是因此,汉人虽然重视象,但其背后的意义却与宋代数理趣味的象数颇有不同。
    (8)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02-711页。
    (1)徐昂:《周易虞氏学》,南通:南通竞新公司1936年版,第135-145页。
    (2)潘雨廷:《周易虞氏易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页。
    (3)李阿慧:《张惠言易学研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74页。
    (4)陈修亮:《乾嘉易学三大家研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0页。
    (5)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1页。
    (6)张惠言:《茗柯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2页。
    (7)张惠言:《茗柯文编》,第41页。
    (1)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02-603页。
    (2)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徐彦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3)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04页。
    (4)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06-607页。
    (5)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01页。
    (6)张惠言:《周易虞氏义》,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481页。
    (7)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71页。
    (8)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71页。
    (9)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95页。
    (10)曾亦:《公羊家的文质概念与晚清变法思想》,《复旦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第17页。
    (11)汉人是以由文返质自居的。如董仲舒说:“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汉书·董仲舒传》)但后代人多不承认汉朝堪比三代。如何休等认为,孔子是斟酌文质,各有损益。
    (1)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16页。
    (2)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17页。
    (3)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54页。
    (4)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79页。
    (5)张惠言:《茗柯文编》,第43页。
    (6)惠栋虽然也有家法的说法,但是就《周易述》来看,也是混同虞郑荀,很难说有清晰一贯的体例。张氏批评他“左右采获”“旁征他说”(《周易虞氏义序》),良有以也。
    (7)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21页。
    (1)张惠言:《茗柯文编》,第41页。
    (2)张惠言:《虞氏易礼》,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03页。
    (3)张惠言:《虞氏易事》,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648页。
    (4)张惠言:《茗柯文编》,第67页。
    (5)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51-152页。
    (6)刘逢禄:《刘礼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第211页。
    (7)刘逢禄:《刘礼部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01册),第211页。
    (1)曹元弼:《周易学》(卷一),民国四年(1915)刻本,第26-29页。
    (2)曹元弼:《周易郑氏注笺释》(序文),宣统辛亥(1911)刻本,第32页。
    (3)张惠言:《茗柯文编》,第165页。
    (4)谷继明:《黄式三与晚清易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37-4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