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Methodological Meanings
  • 作者:韩水法
  • 英文作者:HAN Shuifa;
  • 关键词:汉语哲学 ; 方法论 ; 可传达性 ; 心智结构 ; 语言秩序 ; 世界和事物秩序
  • 英文关键词:the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methodology;;communicability;;structure of mind;;linguistic order;;order of the world and of things
  • 中文刊名:XSYK
  • 英文刊名:Academic Monthly
  • 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7-20
  • 出版单位:学术月刊
  • 年:2018
  • 期:v.50;No.590
  • 基金: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哲学”(17JJD720001)的中期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SYK201807001
  • 页数:21
  • CN:07
  • ISSN:31-1096/C
  • 分类号:7-26+33
摘要
汉语哲学自兴起以来的几年中已经形成了大致的领域和方向。在汉语哲学的多重意义中,方法论乃是一个核心。作为方法论的汉语哲学揭示了许多先前未被发现和认识的视野和问题。汉语哲学通过分析和比较语言与哲学问题的演化,说明"Being"问题仅是由特定语言形态带出的问题而不具普遍性。通过对人类语言总体趋势和乔姆斯基生成理论的反思,汉语哲学从人类语言共同的分析化趋势和普遍语法,揭示人类共同的心智结构与可传达性的关系。汉语哲学从语言际的理想意义的设想切入语言哲学,分析不同语言在表达世界和事物秩序时的差异,以揭示出人类共同心智结构与认知差异的关系这个未明的哲学问题,亦分析和阐明了与语言秩序对应的三种世界和事物的秩序及其语言际的可传达性的程度。汉语哲学的方法论视角令人认识到:汉语哲学主要关涉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等理论哲学的问题以及语言科学与脑科学等问题,而与实践哲学领域无多大干系。同样,汉语哲学与教汉语说哲学或民族性等问题,也没有关系。汉语哲学是一种理论的因而普遍性的哲学研究。
        As a methodology, the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 reveals perspectives and questions that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or recognized before. Reflecting on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human languages along with Chomsky's generative grammar, the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 reveals the structure of mind common to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to communicabi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analytical tendency and universal grammar of human languages. The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 approaches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y conceiving an ideal interlingual meaning.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nners in which different languages express the order of the world and of thing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unknown philosophical question: how human beings' common structure of mind relates to their cognitive differences; it also elaborates the three orders of the world and of things corresponding to linguistic orders, 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their interlingual communicability.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a philosophy mainly concerned with questions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such as those of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ogic, as well as questions of linguistic and brain science; it is relatively unrelated to the spher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Similarly, it is unrelated to questions about the expression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or about nationality. The philosophy based upon Chinese language is a speculative philosophical study, and therefore a universal one.
引文
(1)Thomas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c Revolution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p10
    (2)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p.111;参见科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626,译文参照《康德全集》第3卷略有改动,第392页。德文原文如右:“Seiin ist offenbar kein reales Pradicat,d.i.ein Begriff von irgend etwas,was zu dem Begriffe eines Dinges hinzukommen konne.Es ist hloβdie Position eines Dinges oder gewisser Bestimmungen an sich selhst.Im logischen Gehrauche ist es lediglich die Copula eines Urtheils.”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626-627。
    (3)“拉丁语、俄语、德语及波兰语等是颇为典型的屈折语,而大多数的印欧语系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语。然而屈折语并不只存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其他语系的语言亦有可能在某程度上算是屈折语,像芬乌语系中的某些萨米语,如斯科尔特萨米语(Skolt Sami)即为其例,而亚非语系的很多语言也算是屈折语。”引自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88%E6%8A%98%E8%AF%AD.
    (4)Deutscher认为,"And most worrying of all,why do linguistic structures only seem to disintegrate when one follows them over the course of time?”他又说:“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for example,have seen a marked drift towards shorter words and simpler word-structure(or'morphology',in linguistic jargon).”——分别引自Guy Deutscher,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Tour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ion,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2005,p.260,p.268.“古英语亦为一种屈折语,虽然现代英语保有部分屈折语的词形变化,如动词第三人称现在时单数形结尾加-s的规则,但现代英语的词形变化已大量减少。有学者认为法语和保加利亚语的变格规则已大大简化,故法语及保加利亚语的语法基本上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引自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88%E6%8A%98%E8%AF%AD.
    (1)Guy Deutscher,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Tour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ion,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2005,p.268.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
    (3)石毓智说:“斯坦福大学著名历史语言学家Poul Kiparsky教授在研究了大量印欧语言的发展历史后,得出结论:SVO语序是最佳、最经济的语法手段(optimal structure),用以表示句于最重要的语法关系,动词居中作为参照点,其前的为主语(通常为施事),其后的则为宾语(通常为受事)。原始印欧语言是SOV语序,最近一千年来有不少已经变成了SVO语序或者开始向SVO语序转变。一种语言在由SOV向SVO的转变过程中,一个伴随特征是大量丢失形态标记。英语是其中一个典型例证。现代英语跟汉语一样,都是SVO语言,但是一千年之前的英语则是属于SOV类型的。”(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4)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页。
    (5)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第6页。
    (1)(2)(3)(4)(5)(6)(7)(8)(9)洪堡:《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9、393、318、194、368、282、351、316、316页。
    (10)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7、128页。
    (1)(2)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7、134页。
    (3)(4)(5)(6)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7、177、178、180页。
    (7)关子尹:《语默无常寻找定向中的哲学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8)(9)(10)黑格尔:《逻辑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8页。
    1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8页。
    12洪堡:《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315页。
    (1)复杂的技术翻译,也会出现因语境不同而造成的误解,语境就包含实践的经验,如有一篇报道中国航空发动机“适航体系”建立的历史的文章说:“别看只是引进翻译,但因为英语语境差异,以及工业实践缺乏,对许多条款理解各异,时常造成很大的技术分歧。”具体内容可参见该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28031.
    (2)(3)(4)(6)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4、15、15、3页。
    (5)在语言哲学范围内,我主张将truth译为真性。许多语言哲学译著都把它译为真理,为了简便起见,在本文中读者可将它都视为真性,而在引证时我并不一一予以修改。
    (1)(2)戴维森:《真理与意义》,引自《语言哲学》,第146--147、148页。
    (3)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2、211、221-222等页。
    (4)《语言哲学》,第7页。
    (5)(6)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39页。
    (7)戴维森:《真理与意义》,引自《语言哲学》,第140页。
    (1)塔尔斯基:《语义性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引自《语言哲学》,第113页。在塔尔斯基看来,“真理概念与逻辑、数学中以及各种经验科学的理论性部分,比如理论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语言哲学》,第111页。
    (2)斯特劳森:《意义与真理》,引自《语言哲学》,第203-204页。
    (3)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引自《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3页。
    (1)(2)(3)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引自《语言哲学》,第233、246、241--245页。
    (4)一般而言,“mind”译为心智要比译为心灵更中肯,因为“mind”的本义是人的认知、思维和情感能力的综合,重在能力而不是状态。在本文中,为简便起见,所引证的文献中其译为心灵的一仍其旧,行文则改为心智。
    (5)(10)11 12 13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147、53、64、64、133页。
    (6)(7)(8)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第228、230、226页。
    (9)塞尔:《心灵的再发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8页。
    (1)(2)(3)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第199、253、225页。
    (1)(2)(3)(4)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第226、233、226、226页。
    (5)吴刚:《生成语法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6)乔姆斯基:《最简方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第167、180页。
    (1)有中国学者认为:“D结构和S结构的设想有利于展示句子结构的变化,如英语特殊疑问句的疑问词短语从D结构的原生位置移动至S结构的句首位置。最简方案把语句视为声音(音系式)和语义(逻辑式)匹配,任何匹配必须得到充分解读。由于句子的生成被处理为动态的推导变化,D结构和S结构己无理论价值”。(戴曼纯:《什么是最简方案》,参见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第xxi-xxii页)
    (2)(3)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第5页。
    (4)"The element of invention comes from thousands of spontaneous attempts by generation upon generation of orrder-craving minds to make sense of the chaotic world around them."引自Guy Deutscher,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Tour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ion,New York:Metropolitan Books,2005,p.173.
    (5)Guy Deutscher,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An Evolutionary Tour of Mankind's Greatest Invention,p.273.
    (1)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第2页。
    (2)在乔姆斯基的语境中,“faculty”的义项当为认知的和感觉的能力,译成官能显然不切合原意,因为它单指感觉的能力。
    (3)(4)(6)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第9、ⅩⅦ、5-6页。
    (5)乔姆斯基:《支配和约束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页。
    (1)科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9页。
    (1)(2)温格瑞尔、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59-264页。
    (3)康德:《康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2页。
    (1)(2)Tamar Sharon,Human Nature in an Age of Biotechnology,Dordrecht:Springer,2014,p.39,p.39.
    (1)http://ai.ofweek.com/news/2017-09/ART-201717-8420-30168536.html.
    (1)一种主张以中国哲学解释中国哲学的所谓以中解中的策略,倘若在前两种情况下,还有合理性,但因为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根本没有现实性,因此所谓以中解中就不免一厢情愿的闲境。参见张立文:《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江怡是汉语哲学的积极实践者,他在《哲学与汉语的世界对话》一文拎出了汉语哲学的若干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向来存在,只是先前缺乏一个合适的考察的视野,而汉语哲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视野。不过,他认为,教汉语说哲学乃是汉语哲学的一个任务。(参见《哲学与汉语的世纪对话》,《南国学术》2016年第4期)
    (2)何乏笔:《跨文化批判与当代汉语哲学》,《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